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中国制造业500强在荆棘中创新发展

2015年08月26日 11:27 |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分享到: 

  原标题:中国制造业500强在荆棘中创新发展

 

  今年是中国企业联合会连续第11年发布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与2014年相比,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整体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入围门槛略有提高。在《财富》杂志2015年公布的全球500强中有94家中国内地企业入围,其中制造业企业有31家,与去年持平。从总体上看,中国制造业企业正在从不利的经济环境中走出来,走向创新发展的自强之路。

  ——亚夫

  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为210万元,比上年的203万元提高了3.44%;实现净利润5737.4亿元,比上年增长2.27%;人均利润为4.48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52%;平均收入利润率为2.13%,比上年略降0.02个百分点;平均资产利润率为2.24%,比上年略降0.12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总体经济效益延续了上年经济效益上涨的态势,虽然增幅有所降低,但也说明我国制造业企业正在一步步从前期恶劣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重拾发展信心,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发展现状

  1。规模增长持续放缓

  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总额26.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3.25%,与上年11.57%的增长速度相比,增幅下降了8.32个百分点;资产总额达到25.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08%;从业人数达到1282万人,比上年增加了1.4万人。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由上年的67.1亿元上升为68.1亿元,上升了1.49%。另外,就入围门槛的变化来看,11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由2005年的20.2亿元提高到2015年的68.1亿元,提高了2倍多。

  2。经济效益有所提高

  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共实现净利润5737.4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增幅较上年下降了5.57个百分点。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人均利润为4.48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52%;平均收入利润率为2.13%,比上年略降0.02个百分点;平均资产利润率为2.24%,比上年略降0.12个百分点。

  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为210万元,比上年的203万元提高了3.44%,这也反映了营业收入总额的增长速度比员工人数的增长速度要快。从总体上看,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总体经济效益延续了上年经济效益上涨的态势,虽然增幅有所降低,但也说明我国制造业企业正在一步步从前期恶劣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寻求新的发展路径,重拾发展信心,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3、 税收贡献持续下降

  纳税总额直接反映了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对国民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纳税总额达到了1.70万亿元,与去年1.69万亿元相比略高一些。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纳税贡献持续降低,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纳税总额只占2014年全国税收总收入(10.38万亿)的16.37%,比上年减少3.28个百分点。从单个企业来看,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纳税额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28家,比上年增加了5家。

  4。行业分布的重化工特征突出

  从产业结构特征看,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门类比较齐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轻工业、重工业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重化工特征仍十分突出,入围企业数最多的行业仍然是“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共有77家企业入围,比上年多5家。该行业已经连续11年占据入围企业最多的地位。入围企业数排在第2至第5位的行业分别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1家,“一般有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36家,“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29家,“电力、电气等设备、机械、元器件及光伏、电池、线缆制造业”25家。“黑色冶金及压延加工业”,虽然入围企业数最多,但盈利能力却与之相差甚远,平均收入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与其他行业的差距相当悬殊。

  5。国有企业在数量上的占比持续下降

  在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有190家国有企业,比上年减少15家,占总数的38.0%;310家民营企业,占总数的6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的国有企业数目连续6年减少,国有与民营企业在相关领域内发挥着各自的优势。

  190家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为16.8万亿元,占总量的62.26%;占净利润总额的46.14%,资产总额的70.74%;纳税总额的82.53%。而310家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为10.17万亿元,占总量的37.74%;占利润总额的53.86%,资产总额的29.26%,纳税总额的17.47%。190家国有企业的平均营业规模和资产规模为882.5亿元和955.3亿元,分别是民营企业(327.9亿元和242.2亿元)的2.69倍和3.94倍。与上年相比,国有企业在总量上的占比均略有下降,但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收入、资产、纳税、就业人员占比仍明显高出民营企业。

  6。研发投入力度有所加大

  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共投入研发费用总额为4814.65亿元,比上年提高了7.09%,增速高于上年的5.20%;平均研发费用为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5.50%。研发投入费用最多的5家企业分别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408.5亿元)、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234.3亿元)、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181.8亿元)、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118.9亿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107.6亿元),其研发投入占各自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4.17%、6.07%、10.85%、2.41%、5.33%。201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平均研发强度(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86%,比上年略增长0.08个百分点;其中有4家企业研发强度超过10%,比上年增加2家。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未来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紧迫。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

  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 .0》,日本在《2014制造业白皮书》中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

  目前,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已经开始。如,苹果电脑已在美国本土设厂生产,日本制造企业松下将把立式洗衣机和微波炉生产从中国转移到日本国内,夏普计划在本土生产更多机型的液晶电视和冰箱,TDK也将把部分电子零部件的生产从中国转移至日本秋田等地。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研究报告称,在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美国公司中,有三分之一计划或考虑将制造业务迁回美国。

  另一方面,越南 、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一些跨国资本直接到新兴国家投资设厂,有的则考虑将中国工厂迁至其他新兴国家。如:微软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工厂,部分设备转移到越南河内;耐克、优衣库、三星、船井电机、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和印度开设新厂。

  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企业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的经济发展已不再是总量扩张的过程,而主要是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增速下降可能带来某些难以预料的挑战,这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要素成本等都在发生动态变化。从环境压力看,长期积累的环境矛盾正集中显现,目前全国有70%左右的城市不能达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7个省(区、市)的6亿左右人口受雾霾天气影响,水体污染较为突出,土壤污染日益凸显,重大环境事件时有发生。

  从要素成本看,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2014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的顶点下降了560万,劳动力供给呈缩减趋势,并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目前我国制造业工资普遍达到3000—4000元,远高于东南亚等国。我国制造业传统竞争优势赖以保持的多种要素约束日益趋紧,已经使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原有比较优势逐步削弱、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新旧交替期,我国制造业企业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3。对技术研发和创新重视不够,缺乏核心技术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的工业产业规模已占整个世界制造业总规模的20%左右。但我国工业的对外依赖度还非常高,高档数控系统、芯片、高档液压密封件和发动机等还大部分需要依靠进口。可以说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现状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品牌质量水平不够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仍然“大而不强”。目前,许多产业的关键部件被外资掌控,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制造业产业链中仅赚取组装的价值。

  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研发投入相比,中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2014年的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例仅达到1.86%,虽然较2013年1.72%的水平略有提高,但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85%。国际上普遍认为这一比例达到2.5%时,企业方可维持生存,达到5%以上时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力。中国高技术产业研发经费占制造业研发经费的比重为26.3%,同样远低于美国73.3%、日本41.2%、德国34.3%、法国 48.5%、英国62.8%、韩国 58.7%的水平。

  研发费用投入过低,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新产品开发速度缓慢。自2009年以来,多数“中国制造”新产品销售比重连续下降。其中,2012年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烟草制品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分别较上年下降了13.65%、6.33%、18.39%、3.72%。

  4。品牌建设相对比较落后,不利于国际化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推进品牌战略、培育世界知名品牌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国际国内市场、带动本国经济发展、跻身经济强国的重要法宝。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了,但是中国的品牌要成为世界的品牌还有一个过程。由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2014年世界品牌500强榜单中,中国仅有29个品牌入选,相对于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来说显然是不够的。

  目前我国明显还是“制造大国,品牌小国”。当前中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价值链中加工和组装等低端微利环节,低档次的品牌形象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的跨国竞争能力和跨国发展利益,自主品牌的缺失更是加剧了中国企业在跨国市场中的从属地位,显然品牌已成为中国产品走向全球市场的软肋。

  5。职业技术工人严重缺乏,技工荒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技工荒问题已十分突出,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从制造业企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上看,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外流,严重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二是职业技术工人严重缺乏,影响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整体生产能力。在广东等南方人才市场,高级技术人才极其缺乏,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一直高居榜首。据浙江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浙江,机械设备装配工的供需缺口为1:7,焊工、机修钳工的供需缺口是1:8,数控铣工的供需缺口是1:2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不久前发表的人才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四类关键型人才奇缺,其中就有技术人才。

  据统计,我国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只有3. 5 %,与发达国家40 %的比例相差甚远,由于一线工人技术水平低,使我国工业制造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 %,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

编辑:薛晓钰

01 02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财富》杂志 国企 经济效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