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朋友圈不是伪科学的集散地

2015年08月26日 15:42 | 来源:法制日报
分享到: 

  朋友圈不是伪科学的集散地。任由谣言在飞,微信难免成为“危信”,朋友圈也难免成为朋友圈套。健康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

  如今微信朋友圈什么最多,养生、“鸡汤”,还是八卦?日前,一项分析报告显示,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业内人士表示,伪科学信息满天飞,微信朋友圈已成为健康谣言的重灾区。要戳破朋友圈的伪科学,管理部门、新媒体和用户等需合力(8月25日《京华时报》)。

  有人调侃,自从有了朋友圈,书不要买了,医院不要进了,朋友圈上什么都有;可真要信了朋友圈,那么也就什么都没有,连路都不会走了,饭都不会吃了。前者指向的是朋友圈已然成为生活新元素,后者指向的是朋友圈俨然成为谣言集中营,特别是俯拾皆是的健康谣言,污染了朋友圈,干扰了健康圈。

  朋友圈盛行健康谣言,早已是“地球人都知道了”。日前,微信辟谣中心等发布了上半年朋友圈八大谣言,包含“蒸锅水易致癌”“大蒜鉴定地沟油”“牙膏底部有黑条不能用”“各种食物相克”等,很多人都曾中招。“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谣言并非新事物,实是古已有之。只是当古老谣言碰到现代文明,就从物理反应变成了化学反应,防不胜防,无处可防。

  提及谣言,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谣言止于智者。保持一双慧眼,的确能避免受伤。因此,面对朋友圈上的各种养生鸡汤,要多一点求真意识和科学素养,不要轻信谣言,不要轻易转发,不要“被人卖了都不知道”。但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健康谣言抓住了人们恐惧死亡、疾病的心理,并且通过虚拟化的口口传播、亲情传播扩散开来,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而且,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漫长过程,即便在互联网条件下,想要对健康谣言逐一求证,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两者决定了,智者有时遥不可及。

  从本质上讲,朋友圈是一种自媒体。同样是媒体,为什么健康谣言泛滥于朋友圈,而在公众媒体上却很难生存?正如人们谙悉的,公共媒体有着相对成熟的自律意识和监控程序。沿着这样的逻辑出发,如果朋友圈也有着相应的自检和他检机制,那么健康谣言还会满天飞吗?当然,由于朋友圈的特点,很难时时把关、层层控制,但总有启示在前:谣言也止于治者。

  站在治理层面,对谣言起码要砍“三斧子”。一是科普的斧子。由于科普文章没有纳入学术业绩考核体系,很多专业人士看到了谣言,但不愿花费精力写科普文章。在对专业人士提出道德要求的同时,科普部门能不能挑起重担,拿出一笔经费,组织科普力量,或者与公共媒体加强合作,适时对健康谣言进行反应和回击?二是平台的斧子。作为自媒体平台,微信能不能承担起更多责任,加强对公共号的管理,建立谣言实时监控机制?三是监管的斧子。事实证明,谣言背后多有商业利益作祟。政府在对自媒体的监管方面,能不能完善监管机制,提高违法违规成本,推动自媒体健康发展?

  朋友圈不是伪科学的集散地。任由谣言在飞,微信难免成为“危信”,朋友圈也难免成为朋友圈套。健康谣言止于智者,更止于“治者”。坚持问题导向,强调智者文明,更应建构“治者”规则。只有把朋友圈纳入文明和法治的圈子,这才不会让谣言污染了朋友圈。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朋友圈谣言 “危信” 伪科学的集散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