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有偿社交,是对抗“无缘社会”的纠结尝试

2015年08月31日 17:02 | 作者:然玉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隐蔽而又略显神秘的“租友世界”,正在都市生活中一步步走向壮大。与过去租个男(女)友回家应付双亲不同的是,当下的“租友”行为,更像是一次付费的交友过程,或者说是“有偿社交”。面对圈子狭窄、恋爱不易,一些年轻人通过这种方式,给生活增加一点新意和刺激。“租友”的概念也在渐渐变广,你可以在网络上租个人跟你假结婚、旅游、陪同出席各种聚会、陪跑、爬山、打球……业务范围之广让人大开眼界。(8月30日《现代快报》)

  渐成气候的“有偿社交”,时至今日,仍是一副边缘游走的模样。作为一种小众的亚文化,其愈发凸显出的市场化、规模化特性,正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夹击下,在情感伴随与钱货交易两种价值之间,各式的“付费交友”行为,与生俱来充斥着矛盾和争议。这种显而易见的复杂性,导致公众很难用一套简单明确的标准,来对之加以界定、评价。

有偿社交

有偿社交

 

  “有偿社交”大行其道,无疑符合最朴素的供求规律。都市社会内,深度分工的职场形态以及程式化的生活秩序,造就了相当数量的“孤独人群”。这部分人为了拓展交际圈、为了平复内心焦虑,自然乐意付费租友、交友……就此而言,“有偿社交”的出现与勃兴,或许可以被视作,人们对抗“无缘社会”的有益尝试。年轻人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朋友、增加机会,从而避免自己陷于人际关系不断枯萎的困境。

  无缘化,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之一,“人们越发变得各不相干、缺乏关联”!当随机的、自发的、天然的“交集”变得不可能,我们便倾向于用有计划的、设计好的场景,来制造出相见、相识、相处的机缘。而这也恰恰是,“有偿社交”的心理基础和发生逻辑——“没有把做它当成一份工作,而是作为一个交友机会”、“钱倒是次要的,主要是可以扩大朋友圈”,此类看法着实颇有代表性。

  应该厘清的是,“有偿社交”并无原罪,其原本就是道德中立的。然而实际问题在于,市场力量的参与,已然给这一新生事物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众多租友网站、微信号的加入,固然让“有偿社交”变得更加便捷化、标准化;可是此类平台天然的逐利属性,及其推广过程中暗示性、暧昧化的叙事套路,又在客观上增加了有偿社交的风险系数。由此,很多人产生误解,也便不足为奇了!

  将“缘分”量化、商品化继而加以流通,这是“有偿社交”的一大贡献,也是应对“无缘社会”的有效努力。可以预见的是,但凡能对其间的“商业势力”加以约束和引导,我们便不需要太过担心,该现象可能的负面后果。终究,孤独的人们需要相遇,所谓的“付费交易”只是手段,而从不是目的。(然玉)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有偿社交 “租友世界” 亚文化 “孤独人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