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晋、唐为书画作伪的萌芽

2015年09月02日 13:06 | 作者:倪进 | 来源:艺术百家
分享到: 

  赵汝珍在其《古玩指南》一书中指出:“书画之作伪由来已久,为之精者每有混珠之可能。今世存古玩十九皆鱼目也,鉴别者若不深悉其作伪之内蕴,而徒从事作品之判别,鲜有不受其骗者。故其作伪之道,因物因事而异,方法殊难。”据史书记载,模仿他人的笔墨作书画的事,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宋以前,作伪以临、摹为主,但这些临摹多是或出于学习前贤笔墨,或出于文人之间的雅玩,或根本就是为了保存前人的作品,并非以此牟利而为之。所以,都不能看作是蓄意伪造,不过却已为后来的书画伪造之风,提供了一些技术和行为上的基础。宋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印刷术的逐渐发达,作伪方法越来越多,手段越来越高明,至此历代伪手大多出于私利,动机不纯,蓄意作伪。

 

19300000440507135581608060188

晋、唐为书画作伪的萌芽

 

  历代书画作伪风气的盛行,与书画创作较为兴盛,书画家比较集中的社会氛围有关,又与书画作为商品,并且具有可观的经济利益的流通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几次较大规模的书画作伪高潮,均出现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书画作伪的地区,同时又是商品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书画家比较集中的地方。

 

  古人云:“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铜为镜可正衣冠。”因此,了解书画作伪的历史,对今天鉴别书画真伪、对书画市场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书画作伪(临摹)由来已久,根深蒂固,远在南北朝就已出现,惜未见传世的伪作。晋代,书画临摹作伪已初具规模,晋穆帝就曾命张翼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摹写副本。虞酥在《论书表》中就记载了张翼“写效”王羲之书一事:“羲之常自书表与穆帝,帝使张翼写效,一毫不异,题后答之,羲之初不觉,更详看,乃叹曰:‘小人几欲乱真。’”遗憾的是张翼“写效”的王羲之书法作品我们今日已无缘获见。

 

  早在六朝萧梁的文献里,记载有若干魏晋名家摹本传世,如王献之《十二月帖》、《中秋帖》等,就已出现了摹本,并指出摹制者的姓名。

 

  据文献记载,代笔现象早在六朝就已存在。张彦远在其《法书要录》(卷二)一书中记载,有梁陶弘景答武帝萧衍书启中谈到王羲之代笔问题:“从(羲之)失郡告%不仕以後,略不復自书,皆使此一人,世人不能别也。见其缓并,呼为末年书。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全仿此人书,故遂成与之相似。今圣旨标题,足使众识顿悟,于逸少末年之识。”

 

  隋唐时期,书画临摹颇为盛行,并达到较高水准。究其原因,是因为时人受帝王爱好之影响,普遍酷爱名家书画以为学习、把玩的雅好,故成时尚。此时官府设有“弘文馆”一类机构,并聘请有专职的拓书摹画人员,摹写前代书法名家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法作品,故临摹品大量出现。唐张彦远在其《历代名画记》一书中曰:“古时好拓画(临摹),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纵。”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如冯承素、诸葛贞、赵模、韩道政、汤普澈等,都是善临摹而传名千载的好手。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画,尤爱王羲之书法,搜求王羲之书法作品不遗余力,甚至不择手段,“萧翼赚兰亭”就是我国书法史上流传千年的佳话,李世民在从辨才和尚那儿得到《兰亭序》之后,就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人各摹制数本,赏赐给皇太子、诸王和近臣,以广布扬,命受赏者学习,实际上起了提倡书法艺术,促进社会文教的作用,更为后代留下“只减真迹一等”的晋代书法艺术珍迹。今天王羲之等人的真迹已荡然无存,只有这些唐人“伪作”,还给我们保存了他们书法艺术的部分“庐山真面”,功不可没。太宗、高宗之后的武则天、李隆基等人,也爱书法艺术,同样摹拓了很多前代名家书法作品流传后世。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像书圣王羲之传世的一些书法名帖也是唐代廓填本,如《姨母帖》、《初月帖》、《 丧乱帖》、《 奉桔帖》、《 孔侍中帖》、《 寒切帖》、《远宦帖》、《行穰帖》等等,其中《奉桔帖》、《姨母帖》和《初月帖》等是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的官府廓填本,为冯承素所临,其临摹水平,几乎达到“下真迹一等”的乱真的地步,是当今学术界公认的唐摹精品,比较忠实准确地再现了原迹的风貌。唐人摹本多精品这一点已被多数人所认同,著名的欧阳询《史事三帖》(《张翰帖》、《卜商帖》和《梦奠帖》)是其晚年亲笔真迹,系淡墨所书,而《张翰帖》和《卜商帖》则是唐人的精摹本。真迹与摹本相互对照,足可见摹本之精彩,堪称下真迹一等,很容易鱼目混珠。

 

  隋唐摹本,传世以书法为多,绘画作品较少。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卷》目前保藏在大英博物馆,历来书画鉴定家认为它是隋代官府摹本。

 

  唐及唐以前的摹本今已廖若星辰,屈指可数,弥足珍贵。

 

  隋唐代笔现象较早见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卷九吴道子传),书中记载道:“吴生(吴道子)每画,落笔(即勾完墨线后)便去,多使琰(翟琰)与张藏布色,浓淡无不得其所。”

 

  总之,晋、唐时已开书法作伪之先河。但此时临摹前人书画,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保护原件使之延年益寿,或观摩利用,和后来的专门造假牟利有着本质的不同。动机可说是高尚的,效果也如上述是积极的,为我国书法传统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这些封建帝王的爱好,也有消极的一面,如当他们以帝王之威在全国大势搜求前代书画时,不少保存者为避难而销毁其所藏书画。而帝王们一旦搜求到手后,就据为己有,藏之内府,秘不示人,甚至在其死后葬人陵中。如所传《兰亭序》就被唐太宗李世民葬于他的昭陵中。一说《兰亭序》原本没葬在昭陵,因高宗李治也非常喜爱书画佳作,与父皇陪葬的是他人临摹本,而真品留在他自己和武则天身边。此后,让人将《兰亭序》和其他书画珍品葬在乾陵墓中。

 

编辑:陈佳

关键词:晋唐 书画作伪 萌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