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藏品普查必须严而又实

——中国美术馆典藏团队扎实推进藏品普查工作

2015年09月06日 15:28 | 作者:朱永安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2014年11月4日,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项目管理人员培训班及首期普查数据审核员培训班在北京开班,标志着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经过一年多的前期准备和试点,正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全国300余家美术馆开始采集藏品信息。

 

  开展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有利于保障国家文化财产安全,充分发挥美术馆藏品价值和作用,对于构建和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普及美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美术馆是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前期试点单位之一,进入全面普查阶段后,除了完成日常工作,面对馆藏的10万余件藏品,任务可谓艰巨。

 

  如今,全面采集藏品信息工作已经开展半年有余,作为美术馆界的排头兵,中国美术馆的普查工作进展如何?真正开始全面推进这项“艰巨任务”后,他们又有何新的体会?日前,记者走进中国美术馆藏品普查现场,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了一次探访。

 

  完备机制,确保普查顺利推进

 

  2014年,中国美术馆作为试点单位进行了试点采集,2015年1月正式开展全面普查,该馆专门制定了《2015年中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馆领导吴为山、游庆桥为组长,谢小凡、安远远为副组长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并下专设了普查工作办公室,具体工作由典藏部负责。

 

  据介绍,中国美术馆此前在藏品管理中已经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中国美术馆藏品管理办法(暂行)》、《中国美术馆藏品库房管理规定(暂行)》、《中国美术馆藏品信息指标著录规范》、《中国美术馆藏品分类标准》等。在原有管理制度奠定的基础上,普查团队又集体认真学习了《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标准工作规程》和《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手册》,并结合前期试点工作经验和突出问题,本着安全、科学、合理的原则,专门制定了普查工作流程、制作了适合中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实际工作的《藏品普查重点、难点对照表》,确定了较为完备的工作机制。

 

  据介绍,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工作人员15人是此次普查工作的主体,外请普查助理7人。整个团队以功能划分为4组:摄影组负责采集藏品影像;库房组负责安排作品出入库到摄影组拍照,并采集藏品的文字信息,将文字信息与图片信息整合录入采集软件;协调兼图片管理小组主要负责协调人员、调配设备、跟踪进度,控制质量,问题汇总等;审核组负责审核采集信息并上传至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办公室信息系统。

 

  在硬件设备上,该馆为普查工作专门配备了大型专业影像采集设备4套和专门用于普查的电脑16台,建立了由服务器、NAS网络存储、大容量存储硬盘组成的藏品普查数据保存、备份系统,以满足“大型作品”“民间艺术”“国画、油画、雕塑”和“版画及综合艺术”4大类作品的信息采集场所满负荷工作之需。

 

  确保藏品安全和信息安全

 

  “面对不同类型、不同体量、不同年代、不同质量的藏品,温湿度、光线等安全因素在普查过程中都必须考虑,以往我们说典藏人员要养成‘慢性子’,就是要对藏品高度负责,每个过程都要认真细致地操作。面对巨量的珍贵藏品,尽管时间紧、工作量大,但必须慎之又慎。”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场地有限的现实面前,中国美术馆典藏部主任何琳经常挂在嘴边的却是“安全”二字。

 

  当记者问及协调组成员刘汉娥普查工作最重要的内容时,“安全,安全,安全”——她同样脱口而出。“藏品安全意识必须得到不断强化,每个人都要负起保护藏品安全的责任。比如,有些需要拿到户外拍摄的藏品必须保证合适的天气和环境条件;藏品的提取、拍摄、回库都要有库房典藏员在场;每天采集信息结束后,摄影室的垃圾清理都需要库房典藏员两人同时检查;外请的协作人员只负责信息录入等外围工作,不能直接接触藏品等等。”刘汉娥介绍,每组普查人员都建立了工作日志,每天需要记录一整天的普查情况,藏品安全不能有任何疏漏。

 

  记者从一份流程表上看到,中国美术馆普查团队工作流程大致分为:库房采集文字信息、作品出库拍照、拍照后安全回库、图片小组进行图片处理、处理后的图片返回库房与文字信息整合录入、审核员审核、上传至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办公室信息系统几个步骤。“除了藏品自身的安全最为重要外,普查过程中我们也十分重视藏品信息的准确和安全。”中国美术馆普查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希丹介绍,“关于确保信息准确性,要尽力保证参与相关工作的人员对标准的理解及操作认识的统一。普查工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必须记录下来,通过一次次讨论会,大家会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讨论,商定统一解决办法,防止因理解的不同造成解决方法的差别。”而对于信息安全,张希丹介绍说,藏品信息属于重要的信息资源,在没有制定完善的发布及使用办法前不能被泄露,为此中国美术馆和外请的工作人员签订了保密协议,和协作单位也签订了将信息安全作为重要内容的合作协议。

 

  负责任、有热情的幕后团队

 

  “人民的形象”“春风又绿:苏天赐艺术展”“赵望云写生作品展”“黄宾虹诞辰150周年纪念特展”“江山多娇”……进入2015年,许多观众对于中国美术馆不定期推出的“典藏活化系列展”印象深刻,而很少有人清楚幕后的典藏人员为此做过哪些琐碎的工作。“中国美术馆典藏部日常工作十分繁重,不仅承担着策划、实施藏品陈列展及日常出入库、新收作品交接整理等工作,还要满足日益增多的图片和作品外借需求。上半年在自主策划的10余个展览外,还完成外借项目10余个,接受新入藏作品800多套,共2000多件。”何琳介绍,日常工作加上紧张的普查工作,整个典藏部人员其实都在高负荷运转。基于此,为了提高普查效率,普查团队根据工作特点,将相似的库房两两组合,一组在库房,一组在拍照,交叉工作,不浪费时间,既保证库房有时间进行日常工作,又能保证每天都进行普查工作。

 

  “除了为国家统计数据、摸清家底,对于美术馆而言,也希望利用这次普查,推动日常的藏品管理更加专业化,把基础性的档案资料等都整理清楚。”何琳说,尽管任务繁重,普查团队还是给自己制定了比此次普查确定的标准更高的要求。作品全部梳理一遍不容易,基于长远考虑,在具体工作中,中国美术馆普查团队都按照更高要求对待普查。“比如采集藏品图片,我们采集的图片质量、精度要求大大高于普查要求。我们的目标是留好自己的、给好要求的,这样,采集的图片质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以满足日常工作中包括出版以及网站、视频等各种媒介的需求。”

 

  “普查工作确实繁复枯燥,由于‘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其实没有哪个人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对于记者的采访,张希丹半开玩笑地说,“大家在具体工作中都是好手,但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各位成员的协作和配合。虽然我们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只有30岁,但这是一个负责任、有热情的集体。”

 

  由于中国美术馆场地条件有限,其中一个采集场地在地下室,进入夏季,外面刮风下雨,普查人员完全不知道。刘汉娥告诉记者,因为地下室环境密闭,空气较差,每天在这里工作的同事在工作结束时常有缺氧反应,为了改善工作环境,大家凑钱购置了一台空气净化器。在普查推进过程中,典藏部的队伍得到了锻炼,形成了愈来愈强的凝聚力。无论是面对枯燥重复的工作内容,还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工作条件,其实大家知道,这是作为美术馆典藏人员的职责所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共识。

 

  “没有人会因为不断推出的精彩展览而知道他们的名字,未来藏品信息得到广泛利用也没有人知道他们是如何日复一日地工作的。普查工作不会让哪一个人做出什么突出成绩,但接触他们后,整个年轻的团队却让我们感动。作为年轻人他们都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真正在做‘严而又实’的事情,在为美术馆事业乃至整个美术事业的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全国美术馆藏品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中国美术馆党委书记游庆桥如此评价。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藏品普查 普查工作 中国美术馆 典藏团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