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故宫:站在文化启蒙的节点上

2015年10月15日 14:44 | 作者:杨璐 |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分享到: 

  5年之前,故宫每年的观光人数就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400万;今年,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之际,对于大众意识而言,作为景点的故宫,开始与其名称匹配、“转换”为文化启蒙的博物馆。作为观察现今中国的一个横断面,故宫见证着这个国家与民众的成长。

 

U9909P1274DT20130905140814

故宫:站在文化启蒙的节点上

 

  每天有这么多人顶着北京秋天的烈日在故宫排队6个小时看展览,连“《石渠宝笈》特展”的负责人、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都没有想到。这不是故宫第一次“晒宝贝”,武英殿《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已经展了7年;这也不是有群众基础的《清明上河图》首见天日,10年前故宫里就“晒”过了,后来陆续在香港和上海也展出过。

 

  这次“爆款”的形成,只有放在博物馆的坐标系里才能解释。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它并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而是一座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宝库,全国文物收藏单位保管的一、二、三级珍贵文物里41.98%都在故宫。作为一座博物馆,除了收藏和研究,它还肩负着展示和教育的功能。如果翻看欧美博物馆的历史,从建立到发展,开启民智的目的和功能始终贯穿,而到了现代博物馆时期,更强调在城市生活中占据重要角色。卢浮宫馆长H.Valorette说:“今天,博物馆是公民责任的工具,是批判精神的孵化器,是品位的创造地,它保存着理解世界的钥匙。它必须有能力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钥匙传递给所有其他的人。”

 

  外部的环境也是衡量博物馆的轴线,再回到世界博物馆的历史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那是中产阶级大量产生的时代,富裕的人们从生活必需品转向对美观和愉悦的消费,而获得知识与品位的途径之一,是对博物馆的膜拜。

 

  《石渠宝笈》展的六小时长队,其实是故宫博物院往现代化博物馆道路上前行的积累,也是社会民众对审美的渴望。放在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点上,“爆款”并不是一个偶然,很多年后也许会成为描述现今中国社会的横断面。

 

  《石渠宝笈》特展

 

  “咱们干点儿什么事儿?要不去看看这座城市的文物?”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里的这段话如今也有指导意义。《石渠宝笈》特展开幕一个星期,我在广西的同学在朋友圈里晒了四张故宫的照片,直到那时我都不相信她已人在北京,毕业那么多年,她从没回来过。可她真的是为了看这次展览专门飞来的,8点15分赶到午门,网上预约门票的排队已经几个迂回,横着午门城楼的宽度,队尾排到太庙门口。执勤的师傅告诉她,其实排队是没用的。果然故宫检票开始,所有排队的游客像鱼一样涌向检票口。

 

  看展览的文化熏陶前,是一场运动与体能的热身。先是考验100米跑的爆发力,得用最快速度通过检票口,过了检票口考验的是中长跑的耐力,跟着人群狂奔,不能停留,稍微停下几步,后面的人群就像潮水般冲到了前面。我同学是健身爱好者,有跑步的习惯,在五湖四海的游客里爆发力和体能都属于中上,她在检票一关冲进了前10名,长跑也没落后,8点28分排到了武英殿的门外,10点钟进入大殿,跟普遍排6个小时的观众们相比,事先计划和体育锻炼让她节约了不少的时间。

 

  为了配合这个特展,故宫出版社的杂志《紫禁城》九月号的内容全是中国古代书画专家们对《石渠宝笈》的研究成果,开展10天,这本小众的杂志在故宫和故宫附近的大书店里就卖光了,不少游客捧着杂志度过漫长的排队时间。

 

  从策展的角度讲《石渠宝笈》特展的确颇费一番心思。故宫书画部主任曾君告诉记者,从徐邦达先生时起,做一个《石渠宝笈》的展览就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人的夙愿。《石渠宝笈》的典故出自班固的《西都赋》:“天禄、石渠,典籍之府”,萧何主持修建未央宫的时候,在西北修造了收藏图书典籍和文献档案的“石渠阁”和“天禄阁”。乾隆皇帝引用来在敕修的两部著录书上——《石渠宝笈》和《天禄琳琅》,前者专录宫藏书画,后者专录宫藏善本。

 

  皇家的书画收藏,第一个高峰是唐太宗,后来在宋徽宗和元文宗时期又兴盛起来,到了清朝,前代的累积和康乾盛世,让皇家有充分实力对历代书画进行集中、辨伪和保护,乾隆的收藏到达最后一个顶峰,散落民间的名家书画已经十分稀少,在这个背景下编撰的《石渠宝笈》,是中国古代书画最高成就的集合。

 

  办一个《石渠宝笈》的展览并不是“晒宝贝”那么容易,背后是书画人的研究成果。“《石渠宝笈》著录有1万多件,看起来都盖了石渠的章,但是不是石渠的东西就要考证。比如一个花鸟册,《石渠宝笈》打开,花鸟册一大堆,怎么确定呢,要对尺寸、要对画的内容,什么花什么鸟,还有页数、盖章的位置,是不是所有都吻合,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曾君告诉本刊记者,故宫现在有1000多件《石渠宝笈》的东西,研究者们一个一个地比对,确认了好几年,再从这1000多件东西中,挑选出这次展览的书画作品。

 

  展品的挑选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曾君告诉记者,故宫的展览是从精品展到专题展。“精品展就是晒宝贝,把《五牛图》、《清明上河图》拿出来就可以了。这一次不是,展品必须围绕着一个主题。现在《五牛图》的那个位置叫作重回石渠,那个单元讲的是国宝出宫又回宫,历尽沧桑,损坏很厉害。1977年,故宫专门组织特别棒的专家进行修复。我们展出了修复前后对比的照片。我们在给观众讲故事,所有的展览素材包括书画在内,都是围绕着故事的。”曾君说。

 

  为了让观众明白《石渠宝笈》的来龙去脉,这一次的特展分了两个展场。在延禧宫的展览,讲的是《石渠宝笈》是怎样的一本书。它分成了五个单元,首先讲藏品的来源,有明代宫廷继承的、乾隆当皇子时自己收藏的、大臣抄家罚没的,还有臣子进献的。然后讲了编撰,参与编撰的都是当时很有名的书家、画家、鉴藏家和很有学问的大臣,他们的眼光很好,可以保证书的质量。最后,讲了《石渠宝笈》的体例,初编、续编、三编如何一步一步地完善、书中所提及的字画都收藏在故宫的哪些位置、《石渠宝笈》有哪些版本。

 

  真正的看展顺序应该是先去延禧宫,对《石渠宝笈》有了一个很全面的了解之后,再到武英殿去看书画真迹。武英殿的展览分成了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按照《石渠宝笈》的体例,把书画作品分成清代以前和清代两个部分。清代之前的书画作品里,宋元的比重很大,在清代的作品中,皇帝的书法是第一次全部展出。“对比着看,顺治刚入关的时候,字写得还不太好,但是能看出他很有个性。康熙受到董其昌的影响,雍正很有才华,写得特别好,然后再看嘉庆,比较规规矩矩,从皇帝的字也能看出他的性格。”曾君说。第二个单元是重回石渠,讲的是《五牛图》、《出师颂》这些出宫散佚的书画从各种渠道收回和修复的故事,体现了大家对石渠文物的爱护,都希望它们可以重回原来的位置。第三部分是考订辨伪,这里既有老一辈书画人的研究成果,也有掌握世界各个博物馆的资料后新的研究成果。

 

  如果是理想的状态下,延禧宫和武英殿依次看完,观众们对《石渠宝笈》和中国古代书画会有不错的体验和认识。但实际的情况是,特展成了“爆款”,谁都没法从容地先去看延禧宫,而是被迫跑步去排武英殿的队,大部分人直奔正殿的《清明上河图》而去,爱钻研的人只好买资料,自己做功课。

 

  被遮蔽的国宝

 

  《石渠宝笈》特展其实是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的18个展览之一。1925年10月10日,溥仪迁出故宫一年之后,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向民 众开放,皇家旧藏也成了全民族的文化财产。故宫有多少藏品,一直以来的说法是近100万件,直到2004年才进行了建院79年以来最彻底的文物清理,经过 7年的时间,阶段性的数字是180万件。

 

  一直以来故宫的藏品对于公众来讲显得很抽象。故宫文管处的处长梁金生是文物清理的提议人,他家五代在紫禁城里工作,1933年,他父亲随着故宫文物 南迁,在路上遇到母亲组建家庭,哥哥、姐姐和他都出生在南迁路上。梁金生在南京长到5岁才跟着故宫的文物一起回到北京,而现在他是这些文物的大总管。“从 皇宫到博物馆,必须按照博物馆的体系把东西重新分类,这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比如说乾隆的诗稿就有三个大箱子,把它们整理入账就需要好多时间。可1933 年故宫文物就开始南迁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故宫内部的行政划分也发生过变化,分类和账目一直没有彻底完成。”梁金生告诉本刊记者,因为时代局限,从前一些有 历史研究价值的物品并没有被认作文物,比如皇宫的用水都是从玉泉山拉来的,可运水的水车没有保存下来。2004年,正好文物搬进了地下库房,把每件藏品的 实物与账目一一对应,并且输入计算机。

 

  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有25大类,绘画有5.3万幅,这次展出的《五牛图》、《清明上河图》都是其中的重要展品,法书7.5万幅,《兰亭序》、《中秋 帖》、《伯远帖》都是其中著名的作品,碑帖有2.8万件、铜器16万件、金银器1.2万件、漆器1.9万件、珐琅器6600件、陶瓷36.7万件、织绣 18万件等。藏品中太多是传世文物和精美的艺术品,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全国文物收藏单位保管的一、二、三级珍贵文物中41.98%都在故宫。

 

  如果同世界上其他著名博物馆做横向比较,故宫的藏品数并不逊色:大英博物馆拥有800万件藏品,大都会博物馆拥有超过200万件的藏品,卢浮宫的收 藏目录上艺术品有40多万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270万件。但是故宫的博物馆属性却不鲜明,让人印象深刻的只有中轴线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 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的宫廷原状陈列。观众挤在窗户前隔着玻璃向内张望,可并没有更多的头绪,甚至难以意识到这是博物馆的展厅,而更像是景点的一部 分。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北京乃至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大英博物馆2010到2011年度的参观人数是590万人次,卢 浮宫当年的参观人数是890万人次、大都会有568万人次参观、艾尔米塔什有350万观众,而故宫博物院2010年的参观人数是1283万人,2011年 超过了1400万人。

 

  大部分游客的故宫参观路线是从午门进入,目不斜视地沿着中轴线一路穿过这个建筑群,再从神武门走出,很少有人走到旁边去,那里的专题陈列馆其实一直 都在展出国宝。太和殿西南的武英殿,从2008年开始每年推出3期故宫藏历代书画展。每期的展品有60件到70件,涵盖了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重要美术家 的代表作品,其中不乏传世的国宝,如果跟随展览认真看下来,会对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都有所了解。与武英殿东西遥对的文华殿是陶瓷馆,展出唐代越窑、邢 窑、宋代五大名窑、元代青花、明清官窑的珍品,可以组成一部中国陶瓷史,但大多数的时候,这两座宫殿非常安静,只有专业研究人员、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和偶 尔离开中轴线、有好奇心的游客才会光顾。

 

  紫禁城的光环太耀眼,两座侧路的宫殿很难吸引到更多观众的目光,而跟180万件藏品相比,现在展出的文物比例也难成气候。客观上讲故宫博物院的古代 房屋结构难以适合现代化展厅的要求,拓展展览空间是故宫一直以来的打算,多年前曾经计划在紫禁城里建设地下展厅,但这个想法引起巨大的争议。现在只能是随 着故宫大修开放区域的增加,而设立更多的专题展厅,10月份故宫西区开放,慈宁宫将作为历代雕塑的陈列馆。故宫博物院还正在建设一个北区,那里竣工之后, 将作为大型的、有震撼力的展览展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6200件家具、1300张地毯,大量的武备仪仗在紫禁城里很难施展,但将来可以在现代化的北区修复 和陈列。

 

  两次展出《清明上河图》

 

  《石渠宝笈》特展上排队6个小时的观众,根据曾君的观察,大部分是奔着《清明上河图》去的,这让她感慨万千。故宫最近10年内两次展出《清明上河 图》,她都亲自参与,可反响截然不同。“故宫博物院80周年的时候,在延禧宫做了清明上河图与宋代风俗画的主题展览,我负责写《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我们 拿宋代风俗画、明清仿本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清明上河图》的桥是木质的,后来的桥是石拱桥,《清明上河图》的墙是夯土,明清都是砖,每个细节都去比较, 写得很辛苦,但是没什么人来看。”曾君说。

 

  对于故宫博物院的书画专家来讲,除了对古代书画的研究和保护,展览陈列其实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翻开博物馆的历史,它是一个由精英欣赏到开启民 智的演化过程。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讲,博物馆(museum)的意思是缪斯女神的神庙,任何一个用于音乐、美术、科学或提高学问的地方都能被称为博物馆,可 是在英语里museum变得非常特殊,专门指收藏和展示科学标本、艺术品和奇珍异宝的场所。它最初只服务于学者,其次才是公众,大英博物馆刚刚开放的时 候,参观人数每天限定30人,不但需要门票而且必须提前预约,到了纽约兴建大都会博物馆时,教育的功能开始被重视。

 

  大都会博物馆建馆前后的10年,纽约到处脏乱差、交通瘫痪,流浪儿在大街小巷游荡,上层阶级把教化民众当作拯救城市的方法,手段之一是通过艺术的滋 养。第一任馆长鲁伊吉在1887年的一次演讲里说得明白:“简单的纯粹消遣是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没有太高修养的大众热衷的娱乐方式。他们可能确实会在无 忧无虑之中误闯进博物馆这个更好、品位更高的休闲场所,或许从此能成为缪斯女神的孩子,成为举止儒雅、品位高尚的人。”到了当代,博物馆的理论里越来越强 调对民众的关怀和贴近社区、满足社区的需求。

 

  要把越来越多的观众吸引来看展览,就得降低专业门槛,让普通观众看明白,对于书画专家们来讲,这是个新体验,需要琢磨和研究。曾君拿出厚厚的一本 《兰亭大展方案》来,2011年故宫午门上推出兰亭大展,按照故宫的展览规格,那是个比武英殿更重要的展览。她告诉本刊记者,常务副院长李季要求书画部要 做到给一个高中文化程度的观众能看懂的展览。

 

  “一开始我们是按照种类讲的,兰亭墨迹单元就是法书、拓本、碑帖,然后是绘画单元、器物单元,这是我们最传统的做法,没通过。”曾君告诉本刊记者, 故宫收藏的兰亭素材特别多,他们又按照兰亭艺术的诞生、繁荣和普及重新策划,里面有文人雅集的内容、唐太宗对它的推崇、定武兰亭这样比较专业的内容和很多 人对兰亭的刻画、兰亭的器物。“看起来这个也挺明了的,但是这个大纲给故宫里宗教专家看,他觉得观众看不懂,因为他看着都费劲,像教科书。”

 

  最后呈现的方法是讲故事。兰亭的起源,先讲王羲之的兰亭,然后围绕唐太宗,他怎么让大臣去临摹、陪葬昭陵这些典故。兰亭的繁荣,专家们只挑了一个 点,乾隆皇帝的兰亭。他有三希堂,他刻八柱兰亭,他以兰亭为题材做的玉器、瓷器。最后单元是兰亭的后世影响,起名为“谁的兰亭”。“这个展览很成功,观众 们记得住。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尹吉男做论证时有个比喻,做展览应该跟谈恋爱一样,你得比观众高,但是不能太高。观众踮一踮脚就能够得着,对他就有吸引 力。比他低或者高得太多,他就不跟你谈恋爱了。”曾君说。

 

  兰亭大展像是这次《石渠宝笈》特展的演练,从那时候起,故宫的展览从精品展向专题展进步,把专业知识用讲故事的方法推广给观众。兰亭大展虽然成功, 但是没有这一次轰动。如果把排队的原因归结为《清明上河图》,解释不了10年前展出时的冷清。作为书画领域的专家,曾君告诉本刊记者,她观察是最近几年普 通民众越来越对文化有需求的结果。

 

  回到博物馆的理论系统里,历史学家尼尔·哈里斯认为:“博物馆的发展极少能超越其所处时代的经济状况。”“一战”前的《科学》杂志上就刊登文章—— “博物馆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发展相平行。”美国博物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时期,中产阶级数量大增,他们拥有越来越多可支配的收入,购买伴 随着工业经济发展而生的各种新产品,消费不再停留于生活必需品,而是有了审美追求。中产阶级用购买有品位的商品来确立自己的身份。历史学家奥韦尔认为,物 品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是至关重要的。博物馆、商场和全球各地的市场共同造就了这个由物品组成的世界。

 

  互联网+故宫

 

  《石渠宝笈》特展的排长队,在故宫上下看来也是新媒体发达的结果。曾君告诉本刊记者,《清明上河图》与宋代风俗画、兰亭大展都是通过报纸杂志发出消 息的。常规的武英殿的历代书画展得从报纸或者书画爱好者、文艺青年聚集的论坛里找消息。《石渠宝笈》特展通过故宫官方微博、微信发出消息,又经过自媒体的 放大,包括《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各种文章,形成了病毒式的传播。从前只在小众范围内传播的展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变成了9月份的文化事件。

 

  故宫博物院要走向现代化的博物馆,除了紫禁城的盛名,要凭借收藏和展品成为吸引观众的目的地,在过去的20多年里,全世界的博物馆都在改变中规中矩 的形象,探索更加亲民和活泼的方法,让观众愉悦,吸引观众参与。故宫博物院的新媒体在这个潮流中很引人注目,紫禁城庄严肃穆又精英化,可故宫新媒体却界面 友好、接地气,这次《石渠宝笈》特展,在微博上更新《石渠宝笈》的知识和展览信息,还有高清的全景展厅作为网上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的新媒体起源于故宫里给文物拍照的照相室,故宫有180万件文物,没有办法人工管理,从采集高清晰图像和视频开始,故宫在文物数字化的数 量和技术上都积累多年。资料信息部李琼告诉本刊记者,像《清明上河图》的视频展示采用的大影像打开技术,从前是美国军方的技术,故宫和一个公司联合开发, 适合中国古代书画应用。“所有软件的逻辑都是基于西方美术定点透视的,我们要研发中国画散点透视空间如何去运算数据,我们做了一个专利技术,可以迅速得到 散点透视空间的三维模型。”

 

  除了配合展览的高科技,故宫博物院几乎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大众媒体。“我们的网站点击量本来就十分惊人,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又有了爆发式的增 长。”李琼说。除了在微信、微博上可以获取故宫和精品文物的知识,故宫博物院从2013年开始还陆续上线了五个APP,用非常时髦的多媒体手段来传播故宫 文化。“当时APP还没有这么火,我们觉得用户群跟使用iPad的人是重合的,他们可能是一群去小剧场看话剧、生活比较时尚的人,所以APP得符合他们的 趣味。”李琼说。

 

  2015年1月份上线的APP《韩熙载夜宴图》是其中技术复杂、容量最大的一个。李琼告诉本刊记者,在故宫收藏的名画里,《韩熙载夜宴图》是在知名 度上跟《清明上河图》可以媲美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让中国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可以说出第二幅古代书画的名字,她希望是《韩熙载 夜宴图》。

 

  这个APP把南音乐府的真人表演拍摄下来,打灯、化妆、衣服的褶皱不要立体感、全部是线描的感觉,然后跟古画无缝对接。在高清晰的页面上还特别创造 出秉烛夜游的意境,手指点过的地方闪烁着柔和的烛光照亮画面和说明文字。从印章到人物,所有艺术史上涉及的知识点全部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植入到APP中,从 头到尾地看完,不但欣赏了一幅优美的古画,还能对它的来龙去脉有透彻的掌握。“我比较欣赏外国博物馆做的教育计划,每年培训美术老师,把博物馆的内容融合 在教学中,或者培训学生。我们的APP如果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完全可以跟学校的通识美术教育结合,现在学校的硬件条件很好了,每一个APP的内容完全可 以是一堂课。”李琼说。

 

  数字化把故宫博物院与观众生活联系起来,让人不用去故宫也可以欣赏藏品、获取知识甚至发生互动。在未来故宫博物院甚至希望不但走出紫禁城,还可以到 线下的观众群中去。李琼告诉本刊记者,《韩熙载夜宴图》APP的发布会上,故宫请来了台湾汉唐乐府团队,背后是LED屏幕和搭造的实景,前面是真人表演, 现场的感觉很好。所以,在2016年,故宫争取把这种形式做成巡演。

 

  这变成了一种全媒体的形式,演出的地点不会选择需要买票观看的剧院和小剧场,而是计划在比较热闹、比较潮的大型商业中心广场、中庭,完全是种时髦的 形式。也不局限于表演,会加入观众体验和互动的环节。“人们现在已经习惯了西方的手卷全部打开放在玻璃里的方式,不知道中国传统里手卷绘画是从右往左看, 在开合间讲故事。我们会做出仿真的复制品,跟数字技术相结合,让人既看到东西还能和屏幕互动。”李琼说。(杨璐)

 

编辑:陈佳

关键词:故宫 站在文化启蒙 节点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