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一场盛大的文化PARTY

2015年10月29日 16:28 | 作者:东恒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石渠宝笈》特展最后一天,我和爱人排了人生中最长的一次队伍:11个小时。最后看到我最希望看到的《清明上河图》原件,却只有3分钟。

 

  尽管是最后一天,观众的热情却刚刚达到高潮,面对“此处距离观看展览需排队6个小时,请谨慎选择”的提示牌,并没有人知难而退。

 

  据报道,前几天有观众是专程从广西“打飞机”来的,从机场直接来排队,看完展览直奔机场。

 

故宫藏《清明上河图》(局部)

故宫藏《清明上河图》(局部)

 

  6个小时过去了,队伍离展览厅大门依然遥远。改革开放以来,很少遇到这么长时间的排队机会了。与年轻一代相比,老同志们显示出了高超的“排队技巧”:几个人互相配合,从找到共同的聊天话题、互相借用马扎发展到吃饭、去洗手间,再发展为互相提供关于展览的书面材料以至于互相轮着去其他宫殿看故宫的常设展览。

 

  移动互联网使排队不再无聊。与老一代相比,年轻一代不再钟情于手捧一本现场卖的《紫禁城》杂志或者《〈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之类的厚书恶补一下展览知识,“低头族”更多的是在网上浏览“微故宫”里提供的展览的专业讲解和背景知识介绍。因此,尽管他们昨天还不知道《清明上河图》是哪朝哪代的作品,并且只是在排队时才听说《石渠宝笈》是一本清皇室收藏书画目录,但等他们在进入展室的时候,依然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找到那只遇险的船只,说出“这个场景预示了北宋繁荣表面下的隐忧”和“某某店面招牌与史书中的记载完全一致。说明《清明上河图》是一个写实主义作品”这类专家口中才有的专业判断。

 

  等前前后后左左右右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混熟了之后,聊完了家长里短,话题最后自然落到了如何避免这场可以用“漫长”来形容的“排队”上。

 

  有人建议增加展览时间或者间隔:为什么相隔10年才展出一次?既然大家有热情、愿意看,那就一年一展或者全国巡展呀,人民的宝贝就应该让人民看个够!而不是养在深宫人不识。

 

  有人建议利用现代手段加大展出力度:请专家上电视、在网上讲,出图书、画册、光盘,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全民艺术修养,减少用“追星心态”来“追”国宝。加强艺术修养不是仅靠看《清明上河图》原件那3分钟就能提高的。

 

  也有人建议提高知识门槛,将专家观众和一般观众分流:一般观众花3分钟看原件也看不出“门道”来,因此也就不用“起哄”看原件了,可以看复制品、看电视片,比看原件清楚多了,而且一般观众的收获会更大,而且不用费时排队,也不会挤占专业观众的看展时间。

 

  回想10年前,《清明上河图》也曾经公开展出,但那时人们似乎并没有今天这种热情,不用说3分钟,当时看3个小时恐怕也没人管你(只要你身体能坚持下来)。为什么?一是当时的资讯还不像今天这么发达,来看的大都只是“专业”观众,一般来“开眼”的观众并不多。二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不像今天对艺术品这么“看得上眼”,对文化的需求还不像今天这么强烈。

 

  套用一句老同志的话说就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不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吗?物质需求现在基本满足了,人民提出文化需求,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即使付出排队11小时看3分钟的代价,也值!

 

  感谢故宫博物院利用建院90周年的契机,利用今天这么发达的资讯传播渠道,激发出全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形成了这次全民“文化盛宴”“文化PARTY”,文化终于重新走进了社会生活的中心舞台。

 

  爱人第一个赞同我的观点。她在当天的微信朋友圈中写道:排队11个小时,看展览2个小时,看《清明上河图》原件3分钟,尽管累得腰酸腿痛,但心理感觉还是一个字:值!

 

 

编辑:陈佳

关键词:《石渠宝笈》特展 《清明上河图》 盛大的文化PARTY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