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战争硝烟战争硝烟

《在太行山上》曾写在香烟包装纸上

2015年11月06日 17:14 | 作者:吴志菲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歌曲《在太行山上》唱遍了祖国大地。众所周知,这首歌的曲作者是冼星海,然而词作者桂涛声却鲜为人知。

  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桂涛声,原名桂独生。1906年出生在云南省沾益县一个回族农民家庭。

  桂涛声两岁丧父,与母相依为命,在本村读完私塾后,伯父桂培根将他带到县城读高小。15岁时,桂涛声以优异成绩考入学制5年的云南省立曲靖师范公费学校读书,后被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录取。

  桂涛声在读书期间,深受反帝爱国新思想新文化的熏陶,目睹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萌发了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愤懑情绪。为反抗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他积极投入学潮,因而被校方告发为“赤化分子”,下令缉拿未遂,于1926年将他开除学籍。

  1927年8月,桂涛声回到曲靖母校担任美术教员。他结合教学活动,不失时机地在学生中传播马列主义。他还借庆祝元旦之机,亲自编写和主演富有反封建思想的剧目,深得学生们的拥护与好评。可是,他却因此而遭到当局的无端指责,说他搞异端邪说,于1928年2月将他解聘。

  1928年4月,桂涛声离曲赴昆寻亲访友找事做。与友人联络后,踏入了国民党军营,到广东韶关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参谋处担任上尉书记。当部队转驻郴州时,他亲眼看到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同时,革命理论的启发使他坚定了信仰马列主义的革命人生观。根据他的要求,经考察,1928年5月,组织决定吸收他入党,并在郴州城的一个馆子里秘密举行了入党宣誓。

  桂涛声入党后,肩负党的使命,在国民党军营中秘密开展策动官兵参加革命的特殊战斗。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的爱国知识分子纷纷投入抗日救亡宣传运动。桂涛声与柳堤、周巍峙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的带领下,于8月21日奔赴山西,进行抗日宣传。

  9月3日,李公朴带着桂涛声去太原见周恩来和彭雪枫。周恩来向桂涛声谈到了正在组建“国民革命军战争总动员委员会”的事,桂涛声便以“战总会”宣传部工作人员名义,参加陵川县牺盟会的民众干部训练班。按照党的指示,桂涛声任“第二战区行营游击队第一支队”政治代表。

  桂涛声到达陵川时,八路军的3个师正深入太行、吕梁、五台诸山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一时间,陵川到处是义愤填膺控诉日本侵略者的人,到处是争相参加八路军的热血青年。陵川自卫队由300多人迅速扩编为1000多人,出现了不少“母送儿、妻送郎”参军的感人场面。

  为增强宣传鼓动效应,桂涛声根据抗日先进事迹,与冼星海等相配合,创作了许多富有鼓动性、战斗性的抗日战歌。《送棉衣》、《歌八百壮士》、《点后曲》等歌词就是在这时期创作的,并在《战斗》和《救中国》两杂志上发表。

  歌词写在香烟包装纸上

  1938年4月初,日军3万余人分9路进攻八路军总部,企图摧毁太行山根据地。八路军贯彻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粉碎了敌人9路围攻,歼敌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进一步奠定了以太行山为中心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的基础。在随游击队转战陵川的过程中,桂涛声目睹了太行王莽岭的“千山万壑”后,又亲身感受到了抗日军民才是真正的“铜壁铁墙”,触景生情,酝酿半年多的诗篇《在太行山上》从心底迸发了出来,他随手写在香烟包装纸上。

  歌词是歌曲的基础。一首让人心潮澎湃的歌曲,必然有让人热血沸腾的歌词。《在太行山上》歌词为: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铁壁铜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来自于民间

  2010年前后,陵川一些在世的老人大多记得早年陵川抗日儿童文工团演出剧目《四杯茶》的唱词,其中有:

  儿:自动参军上前线,打败鬼子保家园,头杯茶呀敬我的爹,我去当兵您当家呀。

  爹:去吧,好好到前方打鬼子,不要心焦家(“心焦”,陵川方言,“担心”之意)。

  儿:二杯茶呀敬我的娘,我去当兵娘少想呀。

  娘:好好打鬼子,把鬼子打败,不要想家。

  儿:三杯茶呀敬我的妻,我去当兵少哭啼。

  妻:去吧,不哭啼,这是光荣事。

  儿:四杯茶呀敬我的妹,我去当兵陪嫂睡。

  妹:去吧,哥哥您放心吧,我和嫂嫂在一起。

  这些唱词中都有《在太行山上》“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影子。不同的是,原来爹、娘、妻、妹四人送别抗日儿郎的场面,在这首歌中浓缩为最有亲情感染力的母亲和妻子送行的场面。

  家住陵川的老人赵志存和武文德,成为那段历史有力的见证人。赵志存曾回忆:“我是18岁那年,也就是1938年间给桂涛声做通讯员的。当时他是八路军第二战区行营游击司令部的党代表,大家都称呼他‘桂代表’。他住在城隍庙县政府所在地,早上我给他煎三个荷包蛋,做一碗小米稠饭,上一份豆芽、豆腐小菜。我经常看到他拿着钢笔不停地在纸上写着,却不知道他是在搞歌词创作。”

  赵志存记得,桂涛声爱讲话,经常带领他们年轻人喊“中华民族万岁”。

  据武文德回忆,1938年春天,一些抗日武装来到了陵川,他们住在八蜡庙,贴出了招收文艺儿童团的广告,一共有17名儿童参加了陵川抗日儿童文工团。当年14岁的武文德是其中之一。武文德记得里面有一个“桂代表”,他曾多次陪着他吃派饭。“桂代表”带领儿童团下乡,老百姓给他做鸡蛋拌汤,他坚持吃糊饭(当地用小米和玉米面做的糊状早餐),非常朴素。武文德的这段记忆和桂涛声时任的政治代表身份相吻合。

  武文德在回忆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细节:1938年5月3日晚,在太行山脉佛山脚下的六泉,他所在的儿童宣传队演出抗日剧目,次日凌晨3时便由六泉村一位叫做牛双泉的农民带路,走了4个钟头登上了佛山山顶。当师生们登上佛山山顶时,一轮红日蓬勃而出,大家不禁欢呼起来。披着围巾的陵川民众小学女教师李曼激动地指挥队员们唱起革命歌曲。“当时桂涛声、冼星海也和我们一同登上佛山,二人即兴创作了一首歌曲,并教给大家一起唱了起来。”武文德说,教唱的歌曲就是后来的《在太行山上》。

 

编辑:曾珂

关键词:在太行山上 写在香烟包装纸的《在太行山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