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下)

2015年11月10日 08:27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郑建闽常委代表台盟中央的发言:“一带一路”建设要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支撑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十三五”时期坚持开放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为更好地落实整个战略规划,现根据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就进一步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支撑,提两点具体建议。

  一、 建议强化交通基础设施支撑,推进国际大通道建设。以我们调研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为例,作为从重庆出发到欧洲的国际铁路货运专线,自2011年1月首班至2015年6月,共开行327班,占全国中欧班列的50%,已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陆路大通道的先行者。

  为此,建议“十三五”期间对“渝新欧”项目给予重点扶持,进一步强化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研究解决涉及建设和运营体制方面的重大问题,加强境内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解决提高通关效率、保障货物运输安全等重大问题。同时,争取协调沿线国家共同降低铁路运价,提升中欧大通道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

  二、 建议强化文化支撑,以文化相亲带动经济相融、政治相和。以中国海洋文化的旗帜——妈祖文化为例,目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已形成妈祖文化圈。因此,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交流中,可结合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以及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诠释妈祖文化内涵,发挥妈祖文化的时代正能量。

  此外,妈祖文化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建议两岸可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享妈祖文化研究资源和学术成果,并在协力做强妈祖文化中进一步强化两岸的民族认同。如,通过开展两岸联合研究等方式,围绕古代和21世纪两条海上丝绸之路,拓展妈祖文化研究领域,共建妈祖文化大数据和妈祖文化文献库,努力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共有精神家园。

 

  厉以宁常委的发言:继续调结构和转方式是“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在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制定“十三五”规划时,我们应当把继续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首位,这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今后持续发展和进入世界领先地位的大事。

  发展方式转变,一是要重视经济增长的质量,二是要重视资源消耗与污染状况,三是要重视投资效率。这同经济结构调整分不开。调结构和转方式都需要从长远考虑,为此,在讨论“十三五”规划时,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一、 应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有资本运行体制的改革,即明确国有资本的管理从具体“管国有企业”转变为“管资本”。二是国有企业应根据行业不同而陆续转变为国家持股多少不一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资本的管理重在“管资本”,各个混合所有制企业“管企业的经营”,这样就把它们推上了市场竞争的舞台,相应地,发展方式也就转变了。

  二、 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在一些土地确权已验收的乡村,通过向农户发证,农村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相继建立,农业产业化也推行得很快。新型合作农场改变了过去粗放型发展方式,并走上调整农业结构的道路。农民有了财产性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缩小了。这同样是符合调结构和转变方式方向的。希望“十三五”规划中一定要重视农村和农业的体制创新。

  三、 大力培养人才和进一步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创业和创新现在已有很好的势头,不少大学生、研究生和回乡创业的务工人员都是创业和创新的积极参加者。在“十三五”规划中,应当进一步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如果今后有更多的人参加培训或自学,这既符合调结构和转方式的要求,也是我国人力资源水平不断提高的依据。

四、 必须走绿色经济的道路。由于过去较长时间内不注意结构调整和合理化,不重视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生态破坏,结构失调,粗放型发展方式一直存在,在某些地区甚至有扩大趋势。在“十三五”规划讨论时,应当对低碳化、绿色经济和节能减排等问题予以充分注意。各级政府都应当严格执法。只有依法办事,才能把绿色经济落到实处。

 

  林毅夫常委代表无党派人士界的发言:以理论创新增强“三个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年均9.7%的高速增长,从一个贫穷落后国家,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2014年人均GDP达到7600美元,这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这说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我国的制度是和当前的国情相适应的。但国内不少人忽视了上述成绩,只看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必然存在的各种体制机制问题,对我国道路和制度缺乏信心。

  究其原因,在于缺乏理论自信。我国改革开放并未照搬西方主流理论倡导的“休克疗法”,而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双轨渐进方式推进,不断深化改革,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但按照西方主流理论来进行转型的一些国家普遍出现经济崩溃、停滞、危机不断,少数在转型中取得经济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国家,推行的却都是双轨渐进改革。

  在发展问题上也是如此。发展经济学的第一波思潮主张以进口替代战略,由政府直接动员资源,建设发达国家拥有的现代化大产业。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这种战略,在头几年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后,不约而同地出现增长停滞和危机不断。二战后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日本和“四小龙”推行的则是出口导向战略,这在当时却被主流发展经济学认为是错误的。

  根据西方主流理论进行转型和发展的国家不成功,而少数成功国家的转型和发展的道路却违背西方主流理论。原因在于,理论的适用性决定于条件的相似性,总结发达国家经验的理论,拿到发展中国家来常有“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缺憾。只有总结我国自己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成败经验的理论,才能揭示我国过去的道路之所以能在转型期维持经济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当前问题的根源、解决路径和所需的制度保障,才能增强我国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创新发展”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理论创新来自于新现象的总结。只有深入理解我国新的社会经济现象,才可能提出阐释这一现象的新理论。为此,建议在“十三五”期间及以后:一要鼓励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者深入了解中国社会,推动理论创新;二要支持大学开设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现象为目的的课程,以培养理论创新人才和推广有创新性的理论;三要推动我国大学、研究机构创设国际学会,举办会议,创办期刊,争取话语权,主导国际学术界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

  发展中国家间有较为相同的条件、挑战和机遇,来自于我国的理论创新不仅能增强我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贡献,也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较好的参考借鉴价值。

 

  李卫华常委代表全国工商联的发言:多措并举力促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当前,采取有效措施,力促实体经济稳健发展,对于“十三五”布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据统计,自今年7月以来,多数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发展信心不足,需要引起关注。究其根源:一、政策碎片化、落地难、宣传和解读跟不上,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状况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影响投资积极性。二、实体经济投入大、运营成本高、税费负担重、盈利水平低,企业发展动力不足。三,创新环境不够优化,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公共服务水平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实体经济企业转型升级能力较弱。

  “十三五”时期,应进一步转变发展思路,宣传弘扬实业精神,引导企业家积极投身实体经济。

  一、 加强政策扶持,提振发展实体经济信心。把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制定有利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增强企业家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加大货币政策定向调控和结构性改革力度,挖掘存量资金潜力,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扩大直接融资渠道,着力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通过整合政府各种专项资金、减免税费等方式,提高投资回报率,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促进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二、 聚焦重点领域,提升实体经济总体实力。大力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加快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加快促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中的农业、工业、能源、商贸、交通各领域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实体经济国际竞争力。从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推进服务价格体制改革,通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实体经济调整升级。

  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实体经济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社会氛围,梳理完善现有政策措施,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不断完善创新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和保障制度,完善和落实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开发和管理办法,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聚,确立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

 

  徐一天常委的发言:适应创新发展理念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意义重大。创新文化是激励创新、尊重创新、保护创新的文化,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思想基础、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社会的文化氛围还有不少与创新发展理念不相适应的地方。剽窃抄袭、排斥异见、恶性竞争等不端行为时有所闻,安于现状、迷信权威、压制创新等保守落后观念阻碍着创新活动的发展。为此,建议:

  一、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把握创新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蜚声中外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工程,不但取得了工程项目的成功,而且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银河”精神。新形势下,应大力宣传这些先进典型,以正确的价值追求引领创新文化建设。要把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企业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科研团队文化,体现在法规制度、乡规民约、社团规章之中,使之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自觉的行为规范。

  二、 改革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推进创新驱动的社会环境。要抓好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纠治应试教育带来的忽视能力培养、压抑个性创造等弊端;要大力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倡导公平、公开、竞争、合作、宽容的创新文化氛围;要积极实施人事制度改革。打通不同体制单位人才交流的障碍;要深化市场准入和创新资源配置机制改革。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三、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要形成深化改革、推动创新的高度自觉和强大动力。各级领导要有宽容失败的雅量,有发掘和欣赏各种奇思妙想的胆识。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腐败,把纠治学术不端行为作为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树立良好学风。

  四、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创新文化。对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元素应组织力量科学整理,加大宣传、教育、研究力度。要把传承、弘扬中华民族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作为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教育的重要内容,鼓励人们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国外先进理念和有益成果,不畏艰辛走好自主创新之路。

 

  郑惠强常委的发言:以创新创业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

  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而高校毕业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实现充分就业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就业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社会稳定。为此,建议:

  一、 推进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效结合。高校要以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对在校学生全覆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注重打造知识完整链条。整合教务、就业、产业等资源,建立层次分明、平台多样的菜单式教育课程体系。二是注重提供实践引导支持。通过设立引导性学分、选修课程、专业学位等方式,实现一、二课堂有效联动。三是注重探索相关扶持政策。在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基础上,通过不同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的调整,实现在校生“在读创业”。

  二、 营造有利于创新型创业企业成长的市场环境。各级政府应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做创业创新者的“后台服务器”。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此类企业给予更多关注,开发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产品,帮助解决初创期“资金难”问题。鼓励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在采购商品和服务时,适当向他们倾斜,帮助解决初创期“销售难”问题。完善新兴行业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注重对企业政策和法律实务培训,使其学会用法律保护智力成果。

  三、 加大政策扶持。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实行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创立前,简政放权,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简化资格审查和办理流程。在孵化期,发挥种子基金的引导作用和政策性资金的杠杆效应,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推动创业项目发展壮大,帮助创业者顺利度过孵化期。在成长期,采取就业人员落户加分、员工社保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吸引优秀人才,并且与高校、科技园区联合搭建平台,推进政策真正落地。

 

编辑:曾珂

关键词:全国政协 政协 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 大会发言摘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