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12届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四十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十二届全国政协第四十二次双周协商座谈会

全国政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2015年11月23日 15:4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动漫研究中心主任邓丽丽:用“本地化+互联网”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

在有效推进中国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应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用“本地化+互联网”的机制,广泛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同时,着眼于后几代年轻人的传承培养,逐步解决非遗传承的现实问题和长远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传承保护机制。具体想法有三点:

一、 传承人的作品和技艺应着重于本地化保护、本地化传承。建议在各地保持非遗原生态条件下,建立非遗传承人的本地化传承基地。对这样的基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可以根据不同地域情况和不同规模,在原先给予传承人资金补贴的基础上,增加对地方基地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投入。用于新一代传承人的基础培训,开发本地特色的非遗产品,带动就业,缓解贫困,使非遗传承有扎实的基础。

二、 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搭建非遗通向世界的平台。建议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来搭建非遗外向传播、广泛联结的平台。例如,在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的基础上,扩展这个网络平台的功能和内容,最大限度地展示和传播中国非遗传承人及其作品、技艺,增加关注度。

三、 在互联网时代,将非遗传承发展的主导力量,放在80后、90后的年轻人身上。建议要特别关注80后、90后对非遗的兴趣和需要,鼓励他们担当起保护和传承的责任;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80后、90后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认识;设立奖项,鼓励年轻人将非遗和现代需求融合,进行创新性设计;还可对80后、90后从事相关非遗传承的小微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基金会执行理事长陈四光:建立全国非遗传承中心

目前,非遗事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重理论研究,缺少市场调查;非遗资金少而散,税收重;非遗产品成本过高;非遗传承缺乏生活化、常态化;人才培养单一,后续力量不足。

要想解决非遗发展中的问题,必须有效整合社会力量拓宽非遗发展出路,必须跨界发展,实现互联互通。要广泛依托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研究机构进行广泛社会调查,了解市场需求,依托国内外设计机构、设计公司,根据市场需求设计产品;依托传承人工作室和生产企业,根据设计的内容生产产品;依托特色街区、旅游景点、博物馆商店、互联网,进行文化商品流通,满足市场需求,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有进入这种良性循环的状态,才能真正解决非遗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非遗发展是系统工程,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让非遗文化与市场成功对接,通过市场流通实现非遗“活态化”发展,以展示带动流通,以流通实现传承,流通才是最好的保护与传承。现阶段,应该建立非遗示范基地,打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的建立,需要国家的扶持。一是专项土地划拨。享受建设博物馆政策,给予专项土地划拨。二是定向资金扶持。对“中心”及进驻“中心”的传承人和企业给予定向资金扶持,给予贴息或无息贷款。三是减免税。享受国家增值税、所得税减免或全额反税政策。四是出台扶持非遗基金会社会捐赠全额免税。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传承 保护 非遗 物质 文化遗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