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气候变化的和合之思

——访著名学者张立文教授

2015年11月30日 09:58 | 作者:谢颖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张立文先生近影

张立文先生近影


11月30日,联合国世界气候大会将在巴黎召开,世界各国为解决威胁人类福祉的气候变化问题继续努力。当前,气候变化引起的一系列灾害和危机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张立文先生提出建构气候和合学,从哲学的角度为化解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冲突与危机寻求路径。本报记者近日就气候和合学相关问题对张立文先生进行了专访。


极端天气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

极端天气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


气候问题是“人”的问题


学术家园:张先生您好!上世纪80年代末,您提出了和合学,当时就关注人类社会的生态冲突,并对其进行了哲学分析。现在您提出气候和合学,这是否是一脉相承的?


张立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与时代相结合,对时代的问题作出回应,解决时代的冲突和危机问题。提出新的理念,化解冲突和危机,才能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生命。在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不光要思考中国的问题,还要思考世界的问题,提出化解世界冲突矛盾的理念和方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提出了和合学。进入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着多种冲突:人与自然的冲突造成生态危机,人与社会的冲突产生人文危机,人与人的冲突引发道德危机,人的心灵的冲突导致精神危机,文明之间的冲突又会造成价值危机。对此,我们应该以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理论思维来化解五大冲突和危机,“以他平他谓之和”,讲求“和而不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追求和平与合作,达到自由幸福,人人和乐、和美的和合世界。和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植根于根深叶茂的中华文化母体之中。


生态冲突、危机及其化解之道是和合学框架中的重要部分。从和合学建构来说,是广泛分析人类社会的冲突危机,而现在,生态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已成为人类发展面临的严峻危机之一,尤其是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具有世界性。如果说和合学具有当代理论思维形态的整体性,那么气候和合学则是具体性的,我希望用和合学的思维来观照气候问题,建构一个气候和合哲学。


学术家园:气候变化影响了人类生存的方方面面,建构气候和合哲学的必要性何在?气候和合学要解决什么问题?


张立文:正如你所说,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深远。气候具有公共性、普遍性、共有性、全面性。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均受其影响并变化发展,相应的学科也是如此。现在,与气候相关的新兴学科不断兴起。比如,人们意识到气候变化与世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据德国、荷兰、瑞士、芬兰等国研究人员共同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发现,欧洲若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到2100年,由气候变化导致的欧洲森林经济损失将达到数千亿欧元。气候变暖将造成台风、飓风、干旱、洪涝灾害多发。几十年不遇的“桑迪”飓风袭击美国东部,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和经济损失;60年不遇的大旱使“非洲之角”的索马里、肯尼亚、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地区受灾,1240万难民待援。据不完全统计,气候灾害年均造成经济损失2000余亿元。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了“气候经济学”的新兴学科,人们意识到发展经济应与气候变化相协调、相适应。除了气候经济学外,气候政治学、气候社会学、气候法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均有发展。


气候问题关系到文明的延续,曾经在人类历史上辉煌一时的玛雅文明,就毁灭于干旱。随着人口膨胀和资源过度开采,越来越干旱的气候导致了资源枯竭,从而引发政治混乱和战争,最终锁定了玛雅文明的毁灭。中国楼兰文明也是如此。历史是一面镜子,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识到,气候问题虽然与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相关,但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人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体,也是造成气候恶化的主体。而人对善恶的看法,人只顾私利还是从公益出发,都牵涉到哲学思维。气候问题是人造成的,这也使其成为一个哲学问题。解决气候危机,必须提高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反思人类在与气候相关的活动中价值、伦理、公平、正义等的和合。因此,气候和合学要分析气候变化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伦理、法律、科技、宗教等因素的诸多冲突、融合,并通过和合智慧化解获得通体的平衡、协调、和谐。


学术家园:和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气候和合学是否与中华文化密不可分?


张立文:当然。人同自然的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论述。比如“天人合一”。有人认为这里的“天”与自然无关,其实不然。在中国,天的含义比较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然。1000多年前,唐代思想家韩愈在与柳宗元辩论天人关系时,就极其严肃地讲到人类对地球自然的破坏。“物坏,虫由之生;元气阴阳之坏,人由之生……其为祸元气阴阳也,不甚于虫之所为乎!”他认为,人类祸害、破坏自然,犹如害虫祸害、攻穴树木。而人类祸害天地自然比害虫祸害树木更厉害,所以他主张:“吾意有能残斯人使日薄岁削,祸害阴阳者滋少,是则有功于天地者也,繁而息之者,天地之仇也。”这是多么深刻的见解,对人类祸害天地自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孔子也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孔子钓鱼,不用绳网捕鱼;射鸟,不射已归巢的鸟。用网捕鱼,大鱼小鱼一齐捕来,会断了鱼的生长和资源,所以反对妄杀滥捕。不射栖宿巢中鸟,体现了一种人爱动物的思想。中华文化讲求敬畏、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极端天气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1

极端天气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


以和合智慧和谐发展


学术家园:从和合的思维来看,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问题和冲突?


张立文:总的来说可以从这些方面看:一是减排和生产的冲突。世界各国都需要发展生产,提高GDP。而减排必然会损害经济利益,如何使生产与减排取得平衡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二是穷人与富人的冲突。根据相关研究,富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高于穷人。由于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穷人享受不到生活水平的提升,一些富人则越来越奢侈,加剧了社会矛盾,对气候造成不良影响。三是农村和城市的冲突。城乡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相对来说,农村缺乏有效的资金和措施,处理气候问题能力有限。但是,城乡之间又缺乏互动,而气候问题却不因地域间隔而有所分别。四是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冲突。对于世界各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气候大会一直难以达成协议。当发达国家把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工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造成气候动变时,却把责任推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享受、消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造成不公平现象。联合国报告称20年来气候灾难导致60余万人丧生,受灾人口超过23亿,多达75%是中国人和印度人。此四方面冲突应当考虑全球性应对之策。


此外,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掌握了治理空气污染的高科技,但发展中国家则很缺乏,加剧了治理的困难,影响了治理的效率。


学术家园: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冲突呢?


张立文:现在,世界各国对气候问题非常重视,从《京都议定书》到马上要召开的巴黎气候大会都显示了这种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冲突,必须要意识到人类已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态度来寻求共识:


第一、和生互利。朱熹说“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王守仁也说“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气候变化对于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的影响和作用是一体的、共同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万物并育而不相害”。治理气候变化,个体不能也不可能完成。如果以二元对立思想为指导,不同国家之间针锋相对,认为你的气候问题与我没关系,是行不通的。只有改变个体价值观,以命运共同体的和生思想为指导,先进的、发达的与不先进的、不发达的国家相互包容、互相交流,世界各国、各地区共同治理,才能化解气候动变危机。


第二、和处互助。在命运共同体下,各国如果只从私利出发,不管别国利益,无法形成平衡共处。面对气候危机的紧迫性、危急性,各国政府应放下自己一国之利,放眼全球,加强合作,唯有合作,才能获得共赢。各国应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精神,加强互相借鉴、交流、学习,开展互帮互助,提升应对、化解气候动变威胁的能力和水平,共同为化解气候动变尽心尽力。


第三、和立互鉴。人类社会各个国家按照自己的实际来独立发展,因此各国发展模式不同。但道不同不一定不相为谋,在应对气候问题上,世界各国必须共同为“谋”。不过,由于各国发展阶段、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的差别,其治理气候的能力和力度也有差分,所以减排方式也会有差异,采取措施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在气候国际会议上加以公平、正义、合理的协调,既明确气候动变治理是所有国家的主体责任与各国政府的基本义务,也承认有差别、分阶段地努力实现的现实。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中,人类要明确行为与责任、权利与义务、地位与作用,遵循公正、合理、适宜的原则,即互相尊重对方的生态规律,共同爱护天地万物与人类的生命存在,相互努力共建人类自然生态家园和气候文明环境。


第四、和达共富。世界只有共同发达、富裕,才是真发达、真富裕,发达是为了美好的生活。在全球化背景下,解决气候危机是为了世界的共同发展,这样才能稳定、团结,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世界才会太平,这就是中国人说的“为万世开太平”。


第五、和爱互信。世界各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缔约,共同努力、互相信任,用爱心来对待气候问题,对自然敬畏。气候和合学讲究真、善、美,具有超私欲、私利的特征,唯有胸怀公心、善心、真心、美心,才能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共享美好、和美的生态,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世界,为世界人民创造福祉。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张立文 气候变化 和合之思 极端天气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