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王蒙:永远的阅读

2015年11月30日 10:33 | 作者:王蒙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王蒙

王蒙


□演讲人:王蒙

■演讲人简介:

王蒙先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出版作品有《青春万岁》、《这边风景》、《你好,新疆》、《老子的帮助》、《老子十八讲》、《庄子的奔腾》、《王蒙文集》等。


在北京24小时书店中读书的人们

在北京24小时书店中读书的人们


编者按:

当今社会对读书越来越重视,在今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日前,王蒙先生在民族文化宫作了“永远的阅读”的主题演讲,本期讲坛特将此次演讲整理成文字,以飨读者。


■精彩阅读:

□读书最大的快乐在于,从书中发现生活,发现自己过去所不理解的生活。生活当中最大的快乐在于从生活当中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对于某一种处境、某一处风景、某一种感受,你觉得书中所写与你阅读所感完全一样,这就是最快乐的事情。

□书有自己作为书的特点,书中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不能完全实现的;当然,书是反映生活的,生活的丰富也是书所无法比拟的。

□攻读就是读书像打仗一样,要经历艰难才能把它拿下来,但读书的艰苦其实是读书快乐的源泉。


《王蒙文集》

《王蒙文集》


读还是不读?


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以来,鼓励读书的说法特别多。比如宋朝皇帝赵恒在《励学篇》中说,“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你只要读书,比拥有多少房地产还重要;“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用发愁找不着好配偶,只要书读得好,美女自然就跟着你来了……这些话虽然有点庸俗,但也不能说完全不对,有句话叫“读书改变命运”,改变命运当然指的就是这些事。宋朝汪洙曾做过一首《神童诗》,他写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朝欧阳修也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明朝冯梦龙还说,“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还有很多,比如“劳于读书,易于作文”,讲的是如果读书下的功夫大,作起文来就非常容易了。“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说的是外边任何东西你接触久了都会厌烦,读书则不一样,越接触越觉得味好。其实关于读书,外国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知识就是力量”,如高尔基读书的例子,完全赶得上我国凿壁偷光等读书要克服一切困难的故事。


贬低读书的说法也有很多。最厉害的就是庄子,庄子有篇文章叫《轮扁斫轮》,轮扁是谁?他是一个做车轮的齐国人,名字叫阿扁。斫是什么?就是现在北京木匠经常说的锛子。讲的是,齐宣王在读圣贤之书时,这个叫阿扁的木匠就问齐宣王在干什么,齐宣王说,我在读圣贤之书。木匠说,糟粕而已。齐宣王就火了,你一个木匠说话还这么大口气,你说说,为什么圣贤之书是糟粕?木匠说,做装轴的木轮子,我拿一个锛子刨圆,劲大了轴松,车走起来晃荡;劲小了轴紧,车走起来费劲。要做到不紧不松,只能靠自己摸索,你看多少书都没有用。一本书连怎么用锛子都教不了,还有什么可读的呀?庄子对书还有一个说法,说古书就是古人的鞋印。古人走过很多路,那时不能录像拍下视频,就写成书了。可是后人只能看到鞋印,看不到鞋,看不到脚,看不到腿,更看不到人;至于是什么人,到底什么思想,则弄不清楚。这也是庄子贬低读书的一个说法。除此,还有很多,比如“从来文士皆耽酒,自古英雄不读书”,等等。


还有另一类说法,表面上说对读书要略有保留,但其实不完全是那么回事。最有名的就是陶渊明,他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很喜欢读书,但不跟书较劲,不死抠字眼,知道大意就行了。陶渊明这句话,“好读书”是根本,“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中国的汉字比较复杂,一个字就代表一个意思,而且在不同地方字意还有可能不一样,有些人读书一辈子就考据这一个字。我们经常说中国的文化如何之精彩,如何之博大精深,但是一遇到这些字,你脑子马上就“爆炸”了。光对这一个字的解释,从古至今,太多了。所以,“好读书,不求甚解”情有可原。


书为什么非读不可?


我不读书,从生活实践中学习,行不行?就像做车轮一样,我不读书不也可以做到吗?为什么非读书不可?我们读的书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世界是一体的,还是异体的?这是非常有趣的问题。


我曾多次说过,读书最大的快乐在于,从书中发现生活,发现自己过去所不理解的生活。生活当中最大的快乐在于从生活当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对于某一种处境、某一处风景、某一种感受,你觉得书中所写与你阅读所感完全一样,这就是最快乐的事情。


书与生活可以互证、可以互补、可以互见。就是说,通过读书,我看出生活是怎么回事;通过生活,我看出书是怎么回事。举个例子,我是1934年生人,1940年开始上小学,1941年上小学二年级时,开始读我这一辈子的第一本书———《小学生模范作文选》。书中的第一篇文章是《秋夜》,文章的第一句话我至今还记得:“皎洁的月儿升起在天空。”我看后非常兴奋。什么原因?那时我快满7岁了,已经知道什么叫月亮。我还把月亮与太阳作了一个比较:太阳很亮、很刺眼,晒在身上很热;月亮也很亮,但跟太阳的亮又不一样,那叫什么呢?不知道。我读到这篇文章后,知道了叫“皎洁”。从此我只要看到月亮,就想到“皎洁”;我给月亮的亮命名了,就叫“皎洁”。从书中,我认识了世界,世界对于我来说,不再陌生。


我们想一想,一个人出生以后,开始对世界有所感觉,但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是多么陌生。在母亲的子宫里,我们哪里知道这个世界哪危险,哪快乐?而通过读书,通过一个语言的符号,完成了你对这个世界一部分特色的掌握,这就是读书最大的快乐。你看到了一朵花,鲜艳、芬芳等词知道得越多,对这朵花的感情就越不一样,感悟也就越不一样。


1979年,“文革”刚结束不久,我国一下子出版了很多我们过去不能出的书,其中有一部美国短篇小说集,里面有一篇杜鲁门·卡波特写的小说《灾星》。小说一上来就描写了一个孤独郁闷又聪明智慧的女孩,她穿着高跟鞋从石头台阶很快地走下来了。他说女孩走下台阶的声音就像吃完了冰激凌用小勺碰到玻璃杯壁的声音一样,这个形容非常可爱。我从看完这篇小说以后,就开始寻找玻璃杯和小勺相碰撞的类似于女孩高跟鞋走在石阶上的声音。一直到2009年,经历了30年的时间,有一次我去武汉大学讲文学,讲到这个例子时,拿起武汉大学给我放的一个玻璃杯,用笔一敲,非常像,所以我当时非常负责任地宣布,武汉大学有这种玻璃杯。


大事情就更不用说了。比如在我小时候,北京到处是垃圾堆,我会经常看到穷人的孩子在垃圾堆里面拣煤核儿——就是还没有烧透的煤球或煤块。那时我刚好看到一本书,讲的是穷人如何受压迫、受剥削,怎样失去了学习的机会,顿时心生同情与怜悯之心。由此可见,读书与生活是可以互相发现的,在书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从生活中可以体会到书中的情景。我看《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里面讲到卓娅上中学时迎接新年学生活动的场景,我那时正好在北京东城区做团的工作,一看更有同感也更兴奋了,因为这事我们经常参与呀。这是读书与生活相一致的一面。


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书有自己作为书的特点,书中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不能完全实现的;当然,书是反映生活的,生活的丰富也是书所无法比拟的。书里描写一个人物,跟你在生活中看见一个人物,能一样吗?在生活中看见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得给你多少信息啊:头发什么样、耳朵什么样、眉毛什么样、皮肤什么样、说话什么神态、心情怎么样、性格怎么样、背景怎么样、童年怎么样、未来怎么样、职业怎么样,等等,一个人的信息就足够你写一本书。书永远不会像生活那样丰富,那么直观,那么生动,那么微妙。但是书也有一些东西,是生活很难直接得到的,原因在哪?书主要是靠语言和文字来表现、来成立的。也就是说,书是生活符号,实际上它已经有一种人的思维夹在里边,因为符号是人的思维的结果,而文字又是语言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各民族都是非常重视语言和文字的,尤其是中国。因为中国的文字非常微妙,也非常复杂:它既是表意,又是表形,也是表音,音形意三者都综合在一块。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道,仓颉造字的结果是“天雨粟,鬼夜哭”。书的神性还表现在,各大宗教都有各自的经典,佛教有佛经,基督教有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中国流传至今的古书,据历史记载,最早的是《易经》,也是经典。由此可见,书还具有一种经典性,代表了前人的智慧、经验、认识,只有阅读这些书,才能掌握经典,才能获得经典。


另外,书还有一种条理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尽管对你来说非常亲切也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符号化的梳理,也就是经过语言和文字的梳理,你对世界的认识才开始条理化,这种条理性是日常生活所给不了的。


书还能表达很多高尚的理想,这个高尚理想是生活所不能完全实现的。譬如说相亲相爱,人们都向往,但事实上人们之间不光有相亲相爱,还有矛盾、摩擦甚至于相争夺的一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样的社会该多好,但这是书中所描绘的,社会现实还不能完全做到。这就有一种理想性。再举一个例子,在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完美的令人感动的爱情故事,但我告诉大家,写爱情写得最好的作家往往都是在爱情上没有得到满足、没有得到完美爱情的人。到现在为止,我觉得写爱情写得最好的小说是安徒生的《海的女儿》,我称之为“爱情的圣经”,小美人鱼为了救她心爱的王子,牺牲了自己的一切,写得多好,原因之一就是,安徒生是一个老单身汉,到死都没有跟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法国有个作家叫福楼拜,他写过一本书叫《包法利夫人》,写了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一位中年妇女各种苦闷的感情,写完以后,全世界有几十位著名淑女都说写的是她们自己,但福楼拜临死时说,其实写的是他自己,而他也是一个单身者。爱情在书中是高雅的东西,当然,书中也有未必高雅的东西。如果把不高雅的东西写上去,“格”就下来了。


除了理想性、高雅性,书还有一种概括性。书中的语言和文字概括了很多你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比如善良、幸福、高尚、献身、仁义、道德等抽象的东西。人看不到的东西,语言能达到;人听不见的东西,语言能达到;人摸不着的东西,语言也能达到。人所看到的东西,都是具体的、有限的;人所经历的时间,都是暂时的、相对短暂的;人尝到的东西,都是有味道的。但是语言有一种反创造、反义词的功能。你看到“短暂”以后,就会想到,“不短暂”是什么词呢?叫“长久”。看到“有限”以后,“有限”的反义词是什么?是“无限”,“无限”你是看不到的。


书还有稳定性、准确性,语言和文字毕竟是写在纸上的。我国有个说法,叫“白纸黑字”,如法律法规等条文必须表现为书写与印刷。书还有彻底性,人生有很多事是不彻底的,但语言文字不一样,它们要求有一种彻底性,比如大公无私、一心奉献、为人民服务等。一个英雄豪杰,一个革命家,在没有武装的地方形成了武装,战胜了旧政权形成了新政权,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没有这个词,你的目标怎么表现出来?书还有艺术性,通过语言文字审美化。比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哪怕不愉快的事情,通过语言文字,也可以变成一种美。这就是语言文字的厉害,这就是书的厉害。所以书是不能被替代的,不管你的经验多么丰富,如果没有书来提高着你,总结着你,推动着你,你的生活就永远达不到比较高的境界。中国有句诗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对一个人的气度、举止、表情等精神面貌与认识程度,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读书”碰到了什么问题?


有人说,现在中国人均读书量居于世界后列,平均每人每年还不到两本书。那我们现在到底是面临着一些什么问题呢?


第一,阅读的民主性和精英性如何能够结合得更好,更平衡?中国古代读书人居少数,被称为“高人”,一个人能读书,能背下书来,简直不得了。当时读书还要有一个环境,如读经典时要斋戒沐浴。古代把书看成了少数人的特权,但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对书充满了一种崇敬、敬畏的心理。回忆一下中国古人对读书的态度。在孔子时期,孔子对读书并没有太多的想法,而是劝学,劝学并不一定指读书。孔子说“见贤思齐”、“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他说的是向生活学习,向老师学习,向圣人学习,并没有特别提到读书。孔子谈读书谈的最多的是什么?是读《诗经》。他说“不读诗无以言”,就是说你要是不读《诗经》,见了人就无话可说。而且那时的说客,如苏秦、张仪之流,不管到什么地方都要引用《诗经》上的话,君王才爱听。《诗经》是千百年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告诉了人们该怎么做人,怎样为政,怎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少数人的读,是在认真地从书中寻找真理,寻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到了现代,多数人都在读书。多数人的读书是消费性质的,现在的多数人喜欢看什么呀?爆料的,娱乐的,或者稀奇古怪的比较低级的东西。读书的非精英化对文化的民主和提高全民素质是一件好事,但又无可避免地会碰到,非精英化阅读变成一种消费、变成一种解闷的方式的问题。人当然要解闷,但只有解闷,就会走向低俗,像古人那样认真读书求真理、求学问、求经世致用的读书人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小,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


第二,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人脑的一部分功能被替代。古人想找一本书非常困难,掌握一本书的内容就必须背诵下来,这样谈起话来才能引经据典,表现自己的学问、见解和知识。随着现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需要什么信息,只要上网一查就行了,我们获得信息比古人更便捷化、舒适化、平面化、浅薄化、数量化。因为我们获取信息是以量取胜,而不是以质取胜,所以,追求速度的结果就是几乎没有时间去消化,去分析所获得的信息。古人读书多费劲,得花时间,得用脑力,以至于有“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方式。我非常反感这种类似于酷刑的读书方式,但看到现在人们获得信息如此之随便,什么都不懂却什么信息都有,我也非常反感。科学技术代替人的一部分功能以后,人的这部分功能就开始退化。如果一切都依赖网络的话,人类的记忆力就会衰退。


第三,浏览越来越侵占阅读,越来越排挤阅读。浏览和阅读是两个概念,和苦读更是不同的概念。用浏览代替阅读就会出现白痴化现象。孔子有句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读书、学习而不去分析它,人是迷茫的;光分析不读书不听别人说话,人是危险的。网迷、网虫们就属于学而不思类型的,什么都看,什么都承认,什么都知道,但他没有任何的分析思维;整天琢磨分析,却不学习新鲜知识,不学习真理,则有点“nozuonodie”的意思。我觉得很恐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曾做过一个统计,结果显示,“最看不下去的书”排在第一名的是《红楼梦》,这真是中国文化人的耻辱。问题出在哪呢?上网的比不上网的文化高,上网后整天浏览的人最多。如果用浏览代替阅读,我们的阅读就完了,所以我们提倡苦读、攻读。攻读就是读书像打仗一样,要经历艰难才能把它拿下来,但读书的艰苦其实是读书快乐的源泉。


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很多书的出版先看市场,追求的是简简单单、舒舒服服、乐乐呵呵,读起来也不用认真,这是白痴化的市场。如果读书是为了追求真理,改善自己的精神境界,就得用心读,超前读。这本书你读的有点费劲,不能全明白,就更要认真读。看一遍你觉得知道点,又看了一遍基本弄明白了,你说你的收获有多大。还有,我们不但要读中文的书,还要读外文的书,各种书都要读。读非母语的书,只要能读懂百分之四五十的词汇,我就敢拿来读。你可以分析啊,不可能一遇到生词就要查字典。看了5遍以后,我再一查生词,跟我通过分析得出的结果一样,是多么兴奋的事情啊,不但这本书我读下来了,这个词我也记下来了。如果我们读书用这样一个向前走的状态,而不是躺在那读,不是穷极无聊地读,那么读书的效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因此,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阅读很重要。我国虽然在经济上得到飞速发展,但精神面貌和精神能力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不被市场所主导的,也不被消费人员所主导的,而是为了真理、为了提高、为了开阔、为了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真正有用人才的阅读。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王蒙 阅读 读书 生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