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读·榜样读·榜样

推进“互联网+制造”生态体系建设

重塑“中国制造”优势

2015年12月08日 15:03 | 作者:李彬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12月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发布的信息显示,2015年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6%,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创下年内新低。这也是中国经济先行指标连续第四个月位于荣枯线之下,并创下了2012年8月以来的新低。更为关键的是,被视作先行指标的新订单指数为49.8%,环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且降幅比同步指标生产指数更大。

这组数据的公布,使得制造业再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2015年注定将是不平静的一年。从年初的日本马桶盖遭中国游客疯狂抢购的话题开始,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等等,制造业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与此同时,《中国制造2025》、“十三五”规划、创新创业、“互联网+”等,又给制造业带来了阵阵暖意。

而近期经济领域最火热的“供给侧改革”中有关制造业的表述,表明国家对于制造业的关注与扶持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如何在政策的支持下,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外部的资源,快速实现创新和转型,重塑“中国制造”优势,已成为制造业当前最紧迫的问题。

■制造业亟待转型

“这预示今后一段时间市场需求或进一步趋弱,制造业PMI还将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对11月份的PMI数据,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认为,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与上月持平,为53.6%,但作为逆指标,其超出荣枯线表明制造业整体活跃度不高。

在连平看来,制造业PMI连续4个月低于荣枯线,且呈下降态势,显示当前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和去过剩产能过程漫长,加之外需尚未明显改善,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进入震荡期,制造业正面临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

“我国工业经济当前正处于‘旧力渐弱,新力将生’的交替期,传统产业推动力不足,急需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总量尚小,需要大力加快培育发展。”近日,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在五洲工业发展论坛主题演讲时指出: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的两台发动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要同时发力。

事实上,2015年5月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中对此已有清醒的认识:“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热潮的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正在日益加深,已经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发展方向和国际先进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

与此同时,目前供给侧改革政策正在加码落地,也使得制造业发展迎来发展良机。不久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中,着重强调“创新并扩大有效供给”,并明确称,要推动3D打印、机器人、基因工程等产业加快发展,开拓消费新领域,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数字媒体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消费品发展。

有专家认为,目前,宏观调控应由需求侧刺激转向供给侧改革,在原有增长机制和主导产业衰退的同时,加快培育影响面广、带动作用强的新主导产业,释放潜在供给增长潜力。

■互联网正深度重构制造业产业链

互联网的纵深推进,降低了制造业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成本,改变了传统大批量、大规模的生产方式,正在深度重构制造业产业链。

“在新工业革命浪潮下,‘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是制造型企业当下转型发展的方向:‘两化融合’将持续深入发展,服务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协同创新将成为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重要手段。”工信部智库赛迪顾问副总裁李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智能智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是“互联网+”协同制造重点方向,企业价值链中将由以制造产品为核心价值转向以产品和服务双核心价值转变,延伸价值链的长度和强度,增强与用户的粘度以保持紧密的客户关系。

中投顾问高端装备研究员贺在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当前制造业企业正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新型产业链条,从交易环节的简单价值传递升级为从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环节的价值创造和增值。

在他看来,在用户需求日益个性化、定制化和精准化的趋势下,这就要求传统制造企业重建与用户之间的供需关系,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从传统的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转型。

■“互联网+制造”生态体系正在形成

“工业发展的内在需求逐步提升,互联网代表的新经济形态快速发展,政府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定制产业政策成为各国共识,这些都将驱动工业与互联网结合并进行下一步转型升级。”近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张延川表示,“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战略为中国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方向和路径,工业互联网将为智能制造提供关键的基础设施,并打造新的工业生态体系。

事实上,这种新的“互联网+制造”生态体系正在形成。

据报道,今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公布后,工信部正在制定一个更为具体和更具操作性的实施方案,这一方案的时间范围为三年(2016-2018),根据《意见》的整体要求,方案重点部署了八项行动计划:包括“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指标;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计划;“互联网+”中小微企业行动计划;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此外,还包括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的行动计划,其内容一方面强调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另外还包括对大数据、工业云等多种新兴业态的支持。

这一方案的整体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努力,建立并完善一个基于“互联网+制造”的生态体系。这一生态体系的核心是智能制造,方案将围绕智能制造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软件、技术、服务提供商、用户等多领域内容进行优化,为“互联网+制造”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看来,“互联网+”不仅是企业行为,更是国家战略。既是通过技术手段引发革命,又是通过“互联网+”产生化学反应。这一化学反应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带来了新一轮的业态变革,包括制造业业态、服务业业态、贸易的形态以及互联网本身的形态,更包括大数据集成协同创新系统的形态变化。这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也是创新发展理念中最重要的内容。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制造业 发展 制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