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宋代取暖极品香泥柜:花费万两白银 可组装拆卸

2015年12月08日 15:08 | 作者:孟晖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入冬了,如何取暖又成了大家的闲聊话题。传统中国在这方面曾经有非常好的经验,其中广为人知的是“地热供暖”,在房间之下修造“地炕”,将室内地面转为散热设施。另外,想法让居室的墙壁变身成暖气片一样的散发热量的媒介,同样是古人擅长的手段。


571d924b8ab28ef334c19


南宋人陈元靓所编《事林广记》中记载了一则“香泥柜”的传说,便是巧用墙壁散热的一个奇巧的例子。这则轶事中讲述,南宋时,有位朝中权贵谋得了 到泉州做地方大员的美差,为了巴结把持朝政的皇帝幸臣,竟然特别制作了一座“香泥银火柜”作为贿赂。名为火柜,实际是一座可以供多人在其中就坐宴饮的独立 小室。


宋人过冬时通行的形式,是在居室内再用隔扇等轻装修隔出一个小阁,其内放置火盆,形成暖阁。香泥银火柜也是一间暖阁,只不过供热方法自成一格,并且 超级豪华,通体竟以整整一万两白银打制而成。宋人工艺水平高超,科技发达,暖阁能做成活动构件组装而成的形式,可以任意组装与拆卸,大致由银顶与三面银壁 合成,或许还配有正面的银门,使用时组装成完整的房间,不用时将各个组件拆下,能方便地收贮起来。


这银阁子极尽精工,顶、壁、门上凿錾出变化丰富、形象华丽的浮雕纹饰。推测起来,其中一部分图案应当为镂空花纹,裱糊上纱罗,以便透光。然后, 由巧匠将沉香、檀香、龙脑、麝香捣成细末,用胶液调成泥糊,匀刷在这个银房间的向内一面上。待到有贵客来临的日子,仆人们事先在银阁外靠墙烧起一排炭盆, 同时,将室内的顶与壁用水轻轻喷湿。由于银具有金属导热快的特性,室外火炉很快便烘热整面银壁,并将热量传递到阁内。喷了水的香泥壁遇热蒸发出湿气,避免 了空气过于干燥,还将壁泥内的香芬一起携带着释放出来。


待主人与宾客到来,只见房间内既没有火炉,也不见熏鼎,却温热如春,香气郁郁。


香泥银火柜巧用金属的高导热性能,确实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设计案例,只是不知宋时是否真的曾有人打造与享受如此奇妙而奢侈的银暖阁。


应注意的是,北宋人李之仪有一首诗名为《书崇宁观黄道士火柜壁》,由之可知,用普遍建筑材料为居室修筑散热“火墙”,是宋人已经掌握的技术。宋 时习惯将方形炭火炉叫做“火柜”,由“火柜壁”一称推测,李之仪在茅山道观里看到的火墙,可能是在中空的夹壁内放置炭火盆,正如香泥柜的加热方式一样。


另外,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在诗作中写道,他任职的国库为防火灾,按规定禁止生火,但有两位库官设法在偏房内创建了一间大暖阁,阁内不烧柴也不燃炭,却异常温暖。杨万里很开心地为那暖阁取名“小旸谷”。后世研究者推测,这小旸谷也该是采用了地炕与火墙。


直至当代,在北方农村,火墙也是家家皆有的设施。一般是在堂屋门的左手砌筑烧饭烧水的大土灶,灶畔便是分割西侧耳房与堂屋的隔墙,这间隔墙均修 成中空的火墙,下部与灶膛相通。火墙另一侧的耳房内则依南墙砌造一铺土炕,炕蹚也与火墙互通。这样,一旦烧饭,灶内的热量就会直接涌入火墙的夹壁、隔墙的 炕蹚。于是,每天烧过晚饭,灶内的余热便能让耳房内的土炕温暖大半夜,实为节能省材的科学方案。


我上大学时,和老师同学一起写生,就曾睡过与火墙相连的土炕。在我小时,曾有一家邻居自己在家中筑了一道火墙,每到冬日,她家总是暖热非常,比 别人家的温度高出一大截,让我们一帮小朋友印象深刻。或许正因此,在传统文献中发现古代火墙的线索时,我格外敏感,也格外有琢磨的兴致。


编辑:陈佳

关键词:宋代取暖极品 香泥柜 花费万两白银 可组装拆卸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