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迎接新世纪迎接新世纪

吴瑞林将军的桑梓情

2015年12月10日 16:57 | 作者:李木元 李冰洁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C2015-12-10zx1001_P_1_501_414_1339_880


在四川省巴中市南龛山的顶端,有一片纪念川陕苏区将帅的碑林。2015年11月6日,这里树立起了一座铜像,纪念开国中将吴瑞林。

吴瑞林是四川省巴中市人,在其革命生涯中,从川陕苏区到延安,从鲁中根据地到抗美援朝战场,从陆军指挥官到舰队司令员、海军常务副司令,他浴血沙场、战功赫赫,为新中国的成立和捍卫祖国的领海主权,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离开家乡50年后,他重新回到这里;今天,他的铜像在这里矗立,与他的战友们又一次团聚在一起……

穷苦孩子投身革命

“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身经百战的吴瑞林将军,是从一个普通的通讯员成长起来的。

1915年农历六月二十一,吴瑞林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县(现为巴中市)的一个贫雇农家里,巧的是,那一天正是阳历的8月1日,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一天后来将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吴瑞林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只留下母亲带着卧病在床的祖母,和4个年幼的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吴瑞林8岁的大姐帮助母亲照顾刚满两个月的妹妹,5岁的哥哥上山拾柴,就这样,一家人过着靠劳动维持生计的日子。

长到6岁后,母亲将吴瑞林送去私塾给人打工。看到那些富家孩子们有吃有穿又能读书,年幼的吴瑞林很羡慕。好学的他暗下决心,要利用给私塾先生干活的条件学文化,一边打工一边听先生讲课。

有一次,先生教学生背书,学生背不上来,恰好在屋外干活的吴瑞林听到了,在院子里背了起来,先生大吃一惊,把吴瑞林叫到教室里让他当着大家的面重新背诵了一遍。吴瑞林后来跟子女们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讲,新中国成立后,这位私塾先生还健在,念起吴瑞林时还说“最喜欢吴尚德(即吴瑞林原名)”。

然而在那个年代,聪颖好学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少年吴瑞林的生活一直很艰难,到了十几岁,还要靠当泥瓦匠维生。但也就是在这期间,吴瑞林接触到了一些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听他们讲述革命道理,并在1928年的冬天,经老党员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老党员们看着吴瑞林很机灵,开始让他当地下交通员,在各个情报站之间传信。就这样,吴瑞林从一个穷娃子,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

那段时间,吴瑞林经常行走于南充、通江和巴中一带,组织上给他介绍了“姨妈”“姑妈”,其实都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他们以逃荒为由,辗转于各个地区的情报站。从巴中到通江,七八十公里的路,现在开车一两个小时就能到,而在当年,吴瑞林仅靠双脚,有时走一天都未必能到。这之间有川军的岗哨,为了躲避检查,吴瑞林不走大路,总是翻山越岭,使得他的送信过程更加艰难。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吴瑞林和同志们在南充、通江、巴中三县发展起100余名党员、400余名团员,为壮大革命队伍、传播革命火种作出了贡献。

迎接红军进入四川

1932年11月,中共地下党巴中中心县委接到川北特委传来的省委指示,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同志的领导下,主力已转移到平汉铁路西面,有可能进入川北建立根据地,要求川北、川东两地地下组织做好迎接红军入川的准备。

按照党的指示,吴瑞林来到通江县两河口迎接红军。但他们刚到两河口就遭到了土匪的阻击,没办法,他们只好设法赶往附近的烟溪场接应。等他们赶到时,红四方面军先遣部队已经进入烟溪场,一起来接应的同志派吴瑞林先去试探性接触。没想到,从湖北来的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听到吴瑞林讲的一口川北话,把他当作是小奸细绑了起来,从营部送到团部,又送到师部,和被抓住的地主关在一起。

后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来找吴瑞林谈话,吴瑞林详细汇报了他们在巴中如何执行特委解放南、通、巴三县的任务,又如何遵照四川省委的要求来迎接红军的事情。张琴秋听了汇报,把吴瑞林介绍给了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

徐向前询问川北一带的地形、形势、敌情等情况,吴瑞林一一作答,将川北地区的现状描述得十分清晰,徐向前很高兴,让吴瑞林带路进入巴中。

少年转党扩大红军

红四方面军进入巴中后的第四天,徐向前总指挥派人通知吴瑞林去红四方面军总部。徐总指挥充分肯定了此次攻打巴中地下工作者们的功绩:“你们干得不错,打通江、打巴中都有地下党、团组织的配合”。

接着,徐总指挥问吴瑞林是什么时候入党的,吴瑞林说自己是团员,还没入党。徐向前又问:“入团多久了,怎么不转党呢?”吴瑞林将自己从1928年入团起做的工作介绍了一下。一旁的陈昌浩政委说:“现在就该转党了吧!就从你们迎到红军那天算起!”机关的同志为他办理了手续,吴瑞林正式成为了党员。

转党后,吴瑞林进入青工部开始做青年工作。红四方面军总部指示他们青工部要像井冈山一样,建立一个少共国际先锋团。通过宣传、发动群众,仅三天时间,吴瑞林等人就动员了600多人主动报名加入红军队伍。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发展,少共国际先锋团共招纳团员1000余名,编有8个步兵连,后来,吴瑞林将队伍带到流二沟,吸纳了300多人参军,少共团又增加了3个连。

随着队伍的壮大,武器弹药储备成了问题。通过斗争,他们从地主家的地下室里收缴了不少枪支,但即使这样,也只能平均每3个人1支枪。后来,吴瑞林带人去找铁匠打造了400多支红缨枪,每个班分了3把,但还有半数人没有武器。一天,吴瑞林爬到一个小山顶,发现了一片铁竹林,他心中一亮,竹子也可以做武器嘛!于是,他带领战士们砍了许多长了黄斑的竹子,锯成3米长的竹棒,把棒头削成尖角,拿到火上烧,再放到桐油中一煎,竹尖既硬又锋利,和敌人拼杀起来能够发挥很大威力。

为国建功魂归桑梓

吴瑞林经历了川陕苏区的创建与战斗、参加了红军长征;全面抗战开始后,他在鲁中地区与敌人奋战整整8年;解放战争时期,他指挥部队参加了解放半个中国的战斗;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率领四十二军从鸭绿江一直打过三八线……在战争年代,吴瑞林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先后负伤10次,身上有13处伤疤,从一名普通战士成为一个优秀的高级指挥员,获得了连美国原国务卿基辛格都知道的“吴瘸子”称号。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调到海军南海舰队,指挥了震惊中外的“八六海战”。1955年,40岁的吴瑞林被授予中将军衔。

1986年,吴瑞林离休后,原川陕苏区常委、宣传部部长刘瑞龙同志跟他谈话说:“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第二大苏区,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你现在身体比我好,精力、记忆力都还不错,你就把你知道的那段历史写出来吧,对教育后人是有意义的。”受老战友的重托,已过古稀之年且饱受十多处枪伤病痛折磨的吴瑞林同志,在离开四川巴中50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这片生养和培育了他的土地。

吴瑞林凭借顽强的毅力,克服没有资料、没有助手的困难,在生命的最后10年中,闭门谢客,写出了《战斗在川陕苏区》《鏖战齐鲁》《从鸭绿江到嘉陵江》《抗美援朝中的第42军》和《镇守南疆》等5部共95万字的回忆录,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2015年11月6日,在吴瑞林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位于四川巴中南龛山上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中,举行了吴瑞林铜像揭幕仪式。依照吴瑞林的遗嘱,家人将他的骨灰分别撒在他战斗过的地方:一份撒在了山东日照的海里,一份撒在了海南岛的北部湾,一份放在了北京的金山公墓下,还有一份,就放在四川巴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他的铜像下面。

吴瑞林真正地回归了家乡,回归了这片桑梓之地。


编辑:曾珂

关键词:吴瑞林将军 吴瑞林将军的桑梓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