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田伯平: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笔墨高峰

2015年12月30日 10:13 | 作者:林翰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田伯平,中国著名书法家。


1958年出生于河北,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主持专业,获学士学位。


现任北京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第六、七届中国文学艺术界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六届理事;中国书协硬笔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书法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客座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书法院兼职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委党校成教院艺术总监等。


扎根人民

扎根人民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出台,确立了具有战略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顶层设计。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硕果累累,但不可否认,文艺创作仍然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日前,我们约请了北京书协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田伯平先生,就如何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问题进行了专访。


“我刚从怀柔学习班赶来,为了我们的准时约会,我火速赶来。“田先生风趣幽默的开场白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


在我们的印象中,田伯平先生是一位书法大家,作品的清新脱俗,风骨隽秀深植心中。谈起文化,说起书法,他总是激情澎湃,既有抒情表达也有深刻的理性思考。


政风引领时代


书法浓缩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如何让书法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大放异彩,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每个书法工作者的历史责任。


“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振兴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很好的发扬光大。”田伯平认为,古往今来,历朝历代,只要政风清新,就会文化繁荣,反之,就会世风日下,没落低俗。从唐朝到清朝灭亡共经历了大约近1300年的时间,在这段历史中所取得的辉煌,无一不是在政治开明,和谐盛世中所创造。


田伯平说,唐朝在政通人和之时,政治经济文化都很繁荣,尤其是在文化领域,在当时造就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以及白居易、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韩愈和杜牧等。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涌现出欧阳询、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张旭和怀素等书法大家。


宋朝在政治开明时期,文化空前进步,是个群星荟萃的年代。寇准、包拯、陆游、欧阳修、范仲淹、王安石、苏东坡、岳飞、朱熹、李清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一大批人物,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中光彩夺目。书法家有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宋词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


再说元朝,元朝的盛世成就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给我们留下了《窦娥冤》、《拜月亭》、《西厢记》等戏曲名著。书画家有赵孟頫、鲜于枢、管道升、倪瓒等。


到了明朝,被历史上称为的永乐盛世,成就了传世经典《永乐大典》,出现了刘伯温、文征明、董其昌、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等文化名人。


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这是一个行将灭亡朝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反封建思想是清代文化的一个最大特点,也是清代文化的主流,此时的小说、戏剧、绘画等方面在我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和发展,并在世界文坛艺苑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在书法领域有享誉大江南北的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志,后人称他们为“清四家”。还有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等一些造诣卓著的大家。


“政风能引领时代,更能造就时代。”田伯平说,新中国成立后,政通人和,人民当家做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文化艺术百花齐放,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时代感的好作品和优秀代表人物,像我们熟悉的《红日》、《林海雪原》、《红岩》、《红灯记》、《沙家浜》、《黄河》、《长征组歌》等文艺作品,代表人物有郭小川、贺敬之、郭沫若、曹禺等,书画界有徐悲鸿、李苦禅、李可染、启功、欧阳中石、沈鹏、李铎、刘炳森等。


当前,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市场大潮前不迷失方向、不当市场的奴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攀登书法艺术高峰,推出更多力透纸背、有精气神的经典大作。


笔墨当随时代


“一个有威信的政党不能没有严肃的纲领,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适度的法令,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自律的文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往今来必成于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田伯平先生表示,自己作为北京书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有引导广大同仁的责任和义务,要带头践行‘三严三实’,带领大家严以修身,谋实在事,做老实人。


“具体到我们的行动,就是要跟随时代的步伐,笔墨要随时代而作,随时代而歌,随时代而新。”田伯平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历史,我们能很清楚地了解时代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时代的作用。


从历史上不难看出,政通人和之时,其当时作品基调肯定是向上的,是对社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的。政治腐败之时,在作品里必然有所反映。


“比如唐诗,唐诗的艺术水准是无可挑剔的,应该说它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高峰。但有些内容我不敢苟同,有些甚至有一部分都是消极的,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无关系。”田伯平表示。


他说,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李白被流放时写的一首诗。全诗的意境和表现力无可挑剔,以动见静,以静衬动,这种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与无奈。我觉得这首诗只能引起失落者的共鸣,哪还谈得上积极作用呢?还有杜甫的《狂夫》: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这是杜甫在辞官后穷困潦倒时写的一首诗,我们在严格的韵律和优美的词句中,所感受到的是世态炎凉和无人问津的一个老头而已,给我们后人留下的也只是一个当时的心境写照。这两个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写出了那么消极的诗呢,唯一的解释就是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有关。这也再次说明人心与政局是紧密相连的,笔墨与时代是紧密相连的。


“我们再来看看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说到这里,田先生站起身,亮开他那带有磁性的嗓音,声情并茂地为我们朗诵了这首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随着“还看今朝”的句式田先生还给出了右臂上扬的动作。“这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在山西省石楼县留村所创作的一首词。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这震撼千古的结语,发出了超越历史的宣言,道出了改造世界的壮志。那一刻思接千载,那一刻洞悉未来,那一刻豪情万丈,那一刻傲视古今。”田先生富有诗意和激情的解析令人印象深刻。


“作为书法工作者,我们应该担负起时代的使命,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多做一些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要用我们的笔墨鼓舞人、激励人。为世人留下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要无愧于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值得田先生自豪的是,北京书协弘扬时代主旋律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而富有成效的探索,也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北京书协正在筹备北京第八届电视书法大奖赛。据田伯平先生介绍,筹办电视大奖赛的初衷,就是为了弘扬传统的书法艺术。他说,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电视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产物,书法是小众,电视是大众,目前,电视成了家家户户的必备之物,我们把书法搬上荧屏,受众面扩大了,这种宣传力度有多大?通过电视这个媒体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这门传统的书法艺术走进了千家万户。


2003年,首届北京电视书法大赛鸣锣,其后,北京市书协紧跟时代主旋律,配合当前形式便开始了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的过程,迎奥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每一届都有一个主题,每一届都有一个创意。


“我们的作品都是代表着人民大众心声的,讴歌的是当今时代,是时代的最强音。本来这个电视大奖赛是为成人办的,可没想到的是,不少青少年来稿,第一届300多件,第二届1500多件,第三届是3000多件,第四届5000多件,影响面之广,参与面之众,受到如此的关注,是我们始料不及的。”田伯平先生说,我们通过电视书法大赛的形式感染了一批人,影响了一批人,让一些书法爱好者拿起了毛笔,挥毫泼墨参与其中,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书法热潮。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工作。我们要珍惜和维护当前的大好局面,抓住书法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大好机遇,创新有为地开展各项工作,把书协建设成为广大书法工作者温馨和谐、有凝聚力吸引力的大家庭,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书写时代,振奋民心。”谈起北京书协今后的工作时,田伯平先生有着清晰的思考和规划。


“我们要以严字为纲,实字为本,按照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原则,开展各项工作。”田伯平先生详细介绍了在今后的工作安排:


一是要搞好各项展览展示活动。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要围绕这个主题举办一些展览展示活动,通过这个活动来展现我国人民的时代风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继续搞好电视书法大赛,今年的大赛,立意要实,赛制要实,过程要实,贴近大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做好国际书法双年展的准备工作,把这项已经举办四届的双年展扎扎实实办好,办成向世界展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二是要搞好深入基层活动。能不能扑下身去沉到基层,是检验我们作风实不实的标准。书法创作也是需要根基的,书法家如果整天把自己关在屋里,搞闭门造车,那他的作品绝对是轻飘飘的,很难引起共鸣。北京书协每年都号召广大书协会员深入基层一线,亲自体察生活,感受人民大众的喜怒哀伤。


三是搞好文化惠民活动。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实际上,书法艺术是来源于人民的,书法创作就要植根于人民,任何艺术离开了人民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十几年来,北京书协始终坚持“三贴近”原则,贯彻落实“走、转、改”精神,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为了配合活动,北京书协每年都把书法展览办到工矿企业田间地头。比如“北京·美丽乡村”书法艺术展的系列活动,已经坚持了十来个年头了,由十个远郊区县轮流主办,集中展示来自十个区县的作品,让老百姓在田间地头就能欣赏到高品质的艺术作品,同时,也为农民兄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今后,多种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还要举办。


田伯平先生不仅是文化惠民的组织者,更是一个热心的实践者。他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惠民活动中度过,讲课、辅导、展览,走访、慰问、座谈。还经常邀请圈中好友去为民服务。有一次,他带队去慰问门头沟抗战时期的几个老党员,车行半路就下起了瓢泼大雨,到达目的地后,还要走一段山路才能到慰问点儿,他们二话没说,冒雨前往。当他们看到几位老党员激动的表情,虽然身上浇的是冰冷的雨水,但心里感到暖暖的。


采访结束时,已是华灯初上。走在繁华的街道,仰望星空,星星是那么的闪亮。我们知道,星空的美丽不属于大地,只有我们脚踏实地,才可以用自己的每一个脚印折射出星空的绚丽。“唯有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主线,才能在时代潮流中回答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才能让书法事业在不断创新中迎来持续繁荣的春天。”田伯平先生的话犹在耳畔回响。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田伯平 书法 笔墨高峰 扎根人民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