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麦积山石窟:见证丝绸之路佛教东传的足迹

2015年12月31日 09:06 | 作者:翟新颖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佛教东渐

除了78窟的三世佛以外,在74窟、165窟等早期石窟中也能看到这种三壁三佛的造型。

三世佛是麦积山石窟早期常见的造像题材,来自于大乘佛教。大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均有无数佛存在,简称“三世佛”。有史实表明:麦积

山石窟的三世佛造像,后秦时期开始盛行,与后秦皇帝姚兴接受了鸠摩罗什的大乘思想有关。

鸠摩罗什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与义净、玄奘并称为佛教三大翻译家。公元401年,鸠摩罗什被后秦皇帝姚兴迎请到长安。在这里,他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经场,先后翻译佛经74部、384卷,系统介绍大乘佛教思想,为佛教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北大教授陈浩武认为,在鸠摩罗什到达长安之前,中国人没有明确的大乘小乘的佛教概念。鸠摩罗什进入长安是中国佛教翻译传播以及经文整理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佛教在中国开始发扬光大。

而麦积山石窟的开凿正与这位声名显赫的高僧有关。

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记载:“麦积山在天水县东南百里,状如麦积,为秦地林泉之冠。……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象,转崖为阁,乃秦川胜境。”

随着鸠摩罗什的到来,在后秦皇帝姚兴的支持下,长安佛教文化圈形成并繁荣发展,逐渐成为北方佛教中心。麦积山石窟的开凿正是在这一时期,反过来说,麦积山石窟中的后秦洞窟也是见证后秦长安佛教繁荣的具体体现。

作为佛教东传的一处重要驿站,麦积山开出了璀璨的佛教艺术之花。然而,传播的脚步未曾在这里停止,而是继续向东,并在沿途播撒佛教文明的种子。

驼铃声声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战战兢兢登上麦积山最大的石窟上七佛阁。这里又名“散花楼”,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宫殿式洞窟。站在距地约70米高的狭窄通道上向下望,更觉栈道陡峭惊险,简直不敢想象古代僧侣和香客是如何历尽艰难险阻登临礼佛的。

麦积山所在的天水,地处丝绸之路南线与中线交汇地带,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古丝绸之路重镇。沿着这条路,往来长安与西域之间的,不仅有丝绸商人,还有佛教僧侣。在悠长的驼铃声中,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等高僧西去或东来,跋涉在这条漫长的文明通道上。

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是自西向东传播的。历史上,佛教正是沿着丝绸之路走向东方的。在漫长的东渐过程中,佛教石窟艺术也开始了东传的足迹。

古丝绸之路重镇天水境内,自后秦以来,从武山到麦积区绵延100多公里的渭河两岸便形成了石窟林立、数量密集的百里石窟走廊。“像点缀在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颗明珠一样”(夏朗云语),麦积山石窟、大象山石窟、水帘洞石窟等至今保存完好,成为丝绸之路佛教文明的重要见证。

研究麦积山石窟长达近30年的学者夏朗云认为,麦积山石窟在古丝绸之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特别是其见证价值。比如开凿于后秦的无量寿西方三圣摩崖大像,不仅见证了沿丝绸之路佛教东传西渐的相互交流过程,而且见证了西域制作大型佛像的传统沿丝绸之路向东传入中原的开始。

夏朗云说,麦积山石窟不仅是中国皇家石窟的初祖,而且还保留了净土宗之前更早期源流阶段的特色遗迹,“这个在全国其他地方目前都找不到更早的,只有麦积山还保留最早的此类遗迹”。

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佛教文明传播地,2014年6月,包括麦积山石窟在内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文化遗产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公元759年,唐代大诗人杜甫游览麦积山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如今,这里早已游人如织。那些洞窟中微笑的众佛,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去探究她千百年来隐藏在微笑背后的秘密。

参观结束,我们在赞叹声中走下山。回头望,麦积山依然矗立在巍巍群山之中,历尽千年风雨的三尊大佛面容更加清晰可见。

(作者系中国西藏网记者)



编辑:孙莉姗

01 02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 丝绸之路 佛教东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