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人像摄影新解读:“喻体·幻像”亮相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2016年01月20日 14:53 | 来源:新视觉
分享到: 

   由凯伦·史密斯策划的“喻体·幻像”于2015年12月12日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开幕,这个展览是近期“颗粒到像素”对中国摄影发展史研究的延伸。展览连接了时间和空间,将不同的意识形态和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给予了人像摄影全新的解读方式。


■ 何藩 Fan Ho ■ 罗伯特· 雷肖像 Portrait of Robert Ray  ■ 1956

 何藩  Fan Ho  罗伯特· 雷肖像  Portrait of Robert Ray  1956


■ 何藩 Fan Ho ■ 摄影大师邓雪峰 S.F. Dan-Master Photographer ■ 1952

何藩  Fan Ho  摄影大师邓雪峰  S.F. Dan-Master Photographer  1952


■ 冯君蓝 Stanley Fung ■ 被光照的微尘 Tiny Dust, Illuminated ■ 2010

 冯君蓝  Stanley Fung  被光照的微尘  Tiny Dust, Illuminated  2010


■ 冯君蓝 Stanley Fung ■ 牧童大卫 月夜 David, the Shepherd Boy ■ 2010

冯君蓝  Stanley Fung  牧童大卫  月夜  David, the Shepherd Boy  2010


■ 蒙敏生 Meng Minsheng ■ 香港风华 Beauty ■ 1960s

蒙敏生  Meng Minsheng  香港风华  Beauty  1960s


■ 梁志和+黄志恒 Leung Chi Wo + Sara Wong ■ 搔背脊的日本家庭主妇 Japanese Housewife Scratching Her Back ■ 2010

梁志和+黄志恒  Leung Chi Wo + Sara Wong  搔背脊的日本家庭主妇  Japanese Housewife Scratching Her Back  2010


■ 梁志和+黄志恒 Leung Chi Wo + Sara Wong ■ 有两部照相机的摄影记者 Photojournalist With Two Cameras  ■ 2010

梁志和+黄志恒  Leung Chi Wo + Sara Wong  有两部照相机的摄影记者  Photojournalist With Two Cameras  2010


SCôP


“喻体”一词源于本次展览所呈现的作品主题。在此,人物肖像并非个人身份的表达,而是作为喻体被赋予象征作用,即一种超越其自身个性或身份的表达。


“喻体•幻像”的灵感既严肃又俏皮。从1960年代各个时期直至今日,每一件作品中的人物都包含着令人熟悉的因素,不论是一种意识形态还是名人文化,精神冥想还是新闻报告。“喻体·幻像”所集合的影像,从何藩、蒙敏生、邱良、梁志和+黄志恒到冯君蓝,都与香港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不是生于香港,便是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上,而在他们的作品中这种联系更为突出。他们镜头前的众生皆是以各种方式承载信息的模特,是几位非凡的有创造力的摄影师手中“意在言外的人物”。


这个展览由5幅罕见的1950年代的人物肖像揭开序幕,这组作品是由一位或许是香港最负盛名和最受尊崇的摄影师何藩创作的。


十年之后,在香港电影业蓬勃发展的初期,邱良拍摄明星名流照片,这些现在看来依旧时髦鲜艳的照片,让观者联想到香港的黄金年代。


与邱良同时期的出生于上海的蒙敏生在香港从事摄影期间仍然与他的社会主义根源保持亲密的关系。今天,《拟革命》系列几乎有种后现代的氛围,暗示艺术家对祖国意识形态的有意效仿,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对于革命情怀的个人承诺。


新世纪伊始,艺术家梁志和+黄志恒联合创作的《今天我们寻回昨天遗失的他》系列,模仿和重塑不经意间被相机捕捉入镜的无名氏,将这些默默无闻的人物置于新画面的中心位置。从时间和空间的语境中剥离,失却了事件和文化的参照,人物的举止仪态在今时今日的语境中被赋予了相当不同的含义。


同为近期创作的作品《微尘圣像》系列中,驻台北的艺术家冯君蓝探索了人性的精神本质。照片中永恒、神秘的氛围营造出一种静谧却吸引的独特魅力。


编辑:陈佳

关键词:人像摄影新解读 喻体·幻像 亮相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