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打造“阳光慈善” 增进民生福祉

2016年01月27日 16:57 | 来源:新华日报(南京)
分享到: 


“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江苏慈善事业得到健康发展。面对慈善环境变化的全新挑战,江苏省民政厅和各级民政部门大力培育公益慈善组织,严格依法规范慈善活动,全面提升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建立良性循环的募捐秩序,提升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激活了慈善事业的生命力。在连续三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评估中,我省获评“慈善七星城市”、 百强慈善城市的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越来越多的群众从慈善事业发展中受益,仅儿童大病慈善救助项目就累计救助了1万多人次,省级儿童大病基金共支出救助金近亿元。截至目前,全省慈善组织基金总量已达274.7亿元,年均支出35亿元,各级慈善组织已累计救助3000余万人次。全省各类慈善组织开展的为老、助孤、扶贫、助学、助医项目已达100多个。短短几年,江苏慈善的机构建设、资金规模、救助水平的发展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慈善事业已成为我省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十二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江苏慈善事业得到健康发展。面对慈善环境变化的全新挑战,江苏省民政厅和各级民政部门大力培育公益慈善组织,严格依法规范慈善活动,全面提升慈善组织信息透明度、建立良性循环的募捐秩序,提升了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激活了慈善事业的生命力。在连续三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评估中,我省获评“慈善七星城市”、 百强慈善城市的数量均居全国第一位。截至2015年底,我省已设立各类基金会503家,名列全国第一;全省所有市、县(市、区)均已成立了慈善会(基金会)和红十字会,各乡镇、街道普遍建立了“爱心超市”、社会捐助站(点),基层慈善服务站点达1200多家,基本形成上下贯通、广泛覆盖的慈善组织网络。慈善成为社会救助生力军

不仅仅是数字上的飞跃,慈善意识也正深入人心。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救助弱势群体、抗击自然灾害等慈善活动,公民慈善意识、企业社会责任普遍增强。10年前,“慈善”很少被人提及,现在已成为一个热词。这样的变化令人欣喜,慈善已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法制保障助推公益慈善

什么才能真正撬动整个社会的慈善和捐赠热情?只有日益规范健全的法制保障。

2010年5月1日,我国第一部针对慈善事业发展的专门性法规——《江苏省慈善事业促进条例》出台,开创了我国慈善立法的先河,也为国家相关立法提供实践探索。

去年,省政府把公益慈善发展列为重点研究课题,迅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3月31日,由省政府率先出台《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立足江苏实际,细化目标,实化措施。《实施意见》得到民政部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批示指出:“江苏省政府积极贯彻国务院《指导意见》,率先制定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目标先进,措施有力,亮点突出。”

这是一份含金量很高的“落地”文件,也是全国首个由省级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意见》首次明确设立社会捐赠指数、慈善透明指数;并明确提出,支持单位或社区成立互助过渡性慈善组织,支持房产开发商、物业公司设立小区内的互助基金等新型慈善方式。

近几年来,《江苏省慈善募捐许可办法》、《江苏省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江苏省地方性基金会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下放基金会登记管理权限的通知》等相继出台实施,对慈善募捐的条件、程序、方式以及募捐款物的使用、监管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对基金会发展提供了制度规范。在健全规范的法制保障下,如今我省慈善事业不靠摊派、不下指标,而依赖项目开发、品牌宣传、自愿认捐,逐步形成企业、机构带头、全社会参与的良性格局。

操作透明激活慈善生命力

公开透明是慈善生命所在。为提高慈善公信力,我省形成了法律监督、行政监管、财务和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公众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公益慈善组织监督管理机制。

2013年,省民政厅创建了全国首家省级慈善信息平台系统,将政府管理、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统一到一个平台上,实现本辖区内慈善信息网上互联互通,提升慈善组织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截至2015年6月,全省117家慈善会全部实现了自行填报,其他慈善组织的填报率占70%以上,透明分数超过70分。

我省还要求慈善组织及时公开款物募集情况,募捐周期大于6个月的,每3个月向社会公开1次,募捐活动结束后3个月内全面公开。省政府在《实施意见》中明确要求,要畅通社会公众对慈善活动中不良行为的投诉举报渠道,支持新闻媒体对慈善组织、慈善活动进行监督,对违法违规及不良现象和行为予以曝光。

根据民政部要求,我省制定了基金会评估标准和程序。2010年以来,全省有17个慈善组织获得5A-3A等级,其中5A级9个。省民政厅将评估等级与税收优惠、财政扶持、政府转移职能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政策相挂钩,形成以评估制度为关键的连贯性政策体系。

地方慈善会不断探索爱心传递平台建设,形成慈善捐赠和发放立体式网络化运作模式,每一笔捐赠的去向和每一位受助者的获捐金额,都在网站实时公开。淮安市开通“阳光慈善网”,致力于打造最阳光、最透明、最具公信力的网上捐赠平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可直接上网发帖求助,捐助者直接在线捐助,实现了求助者和捐助者的线上双向互动。这些做法引领慈善新风,对提高慈善运作透明度和慈善事业公信力,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组织慈善网络越织越密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省对社会组织做出重大改革,四类社会组织实行直接登记,大量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得到长足发展。

我省慈善基金会注册登记数量已达503家,位居全国首位;所有市、县(市、区)均已成立慈善会,各乡镇、街道普遍建立“爱心超市”、社会捐助站(点),基层慈善服务站点达1200多家,上下贯通、广泛覆盖的慈善组织网络系统基本形成。

慈善组织网络越织越密,迅速推动慈善募集资金的能量。镇江是全省第一家实现基层慈善组织全覆盖的城市,经济并不算发达的镇江,慈善募集资金总量已达7.7亿元。

为充分激活“草根慈善组织”活力,我省还将慈善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权下放给县市区。今后还将通过税收减免政策刺激慈善捐赠热情。目前,全省共有355家公益性社会团体获得了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提升慈善指数,比行政推力更有效的,是激发草根组织的公益能量。一些贴近群众、扎根基层的草根型慈善组织得到扶持发展,比较有特色的南京“社区微基金”、盐城东台的“救急难”互助会等,基本覆盖了当地所有的社区(村)。《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还提出,到2020年,全省每个城乡社区应拥有1家以上登记或备案的互助性慈善组织。这些小而灵活的慈善组织,更接地气,反应更灵敏,契合守望相助的中国邻里精神。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阳光慈善 江苏 公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