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悦·生活悦·生活

舞剧《仓央嘉措》背后的故事

——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丁伟谈建团以来首部舞剧《仓央嘉措》的创作采风

2016年02月01日 10:02 | 作者:杨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仓央嘉措》剧照 刘海栋 摄

《仓央嘉措》剧照 刘海栋 摄

舞剧中所表现的仓央嘉措童年时代。 刘海栋 摄

舞剧中所表现的仓央嘉措童年时代。 刘海栋 摄


中央民族歌舞团历史上的首部舞剧


2016年新年前夕的12月27日至29日,中央民族歌舞团一部名为《仓央嘉措》的舞剧在京城上演。这是中央民族歌舞团自建团64年以来打造的第一部舞剧,一度成为新年期间首都舞台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央电视台的新闻直播间、音乐频道等栏目以及北京卫视等首都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在媒体专场演出上,记者见到首都资深文化媒体记者们在观看该剧之后,纷纷称赞。鉴于首演的热烈反响,中央民族歌舞团于1月5日进行了第二轮公演。


从该剧彩排到演出前邀请观众去团里体验西藏民俗风情,再到最后被搬上舞台,本报记者全程参与。为此,记者专门走访了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该剧总导演丁伟。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创作此剧,丁伟团长带领该剧主创人员于去年年初就赴青海、西藏、甘南藏区等地进行采风,感悟藏区淳朴的民风,到民间,到生活中去寻找艺术元素,丁伟给记者讲述了此次赴藏采风以及创作舞剧《仓央嘉措》背后的故事———


在布达拉宫顶上看“打阿嘎”


丁伟不是第一次到藏区,10年前,在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时候,中央艺术院团赴西藏演出,在那一次演出当中,丁伟比较完整地观看了西藏的艺术表演,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次,丁伟带着团里的主创,直接深入到藏区的村寨当中,到最普通的藏民之中去寻找真正的藏地风情和艺术元素。所到之处,交通不甚便利,但是却收获了他们最想要看到、听到的素材。丁伟告诉记者,在海拔3300多米青海的一个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寺庙里,他们看到,在白雪皑皑的土地上,年轻的小喇嘛在提水、扫地,丁伟问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冷吗?孩子眨着亮亮的、黑黑的眼睛说,不冷!冬天就是这样的。这一双干净的、清澈的、毫无设防的眼睛打动了丁伟的内心。他说,干净、清澈的眼睛,是他们内心的折射,而这种纯净、清净、干净,也成为《仓央嘉措》的美学元素之一。


丁伟曾带着50多人的艺术团到西藏演出,那一次,大家的高原反应很严重,几乎每一天都有四五个人倒下,不得不到医院去输液。这一次也是一样,一位叫张戈的导演,一下飞机就倒在了大堂的椅子上,他被安排次日上午返京。当晚,张戈导演号啕大哭,这一次为了采风而来,却一无所获地回去,他心有不甘。夜里,他让大家搀扶着他,远远地望一望布达拉宫,仅仅是看一眼,张戈已激动不已。次日一早,大家又扶着他去了八角街,那天正好赶上当地的煨桑节,这个节日是藏族的重要祭祀节日,僧俗民众到寺院、山顶煨桑祭神,有点我们端午节的意味。远远望去,街上烟雾腾腾,很多人从很远的山上将桑叶采摘下来,煨桑祈福。这种虔诚打动着大家的心灵,丁伟和几位主创人员从八角街回去的时候,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这样的画面,都给舞剧《仓央嘉措》的创作带来了灵感。


这一次《仓央嘉措》的排演,要排练一个打阿嘎的动作(打阿嘎是一种藏族传统的屋顶或是屋内地面的修筑方法,利用当地特有的被称之为“阿嘎土”的泥土和碎石加上水混合后铺于地面或屋顶,再以人工反复夯打,使地面、屋顶坚实、平滑、不渗漏)。在他们到达布达拉宫时,正赶上布达拉宫修葺,在布达拉宫的房顶上,站着一排人,正在进行着他们此行特别想要见识的打阿嘎,而这就发生在布达拉宫这样一个神圣的地方。丁伟说,我们在以往的舞蹈当中都看到过传统的打阿嘎的舞蹈动作,但是看到真正的劳动场面,那种神圣感、仪式感给团员带来了心灵的震动!


深入生活,要“身入”“心入”


丁伟说,他们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采风时,正好赶上当地在举办全国藏族锅庄舞比赛,锅庄舞是一种民间舞蹈,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这次有差不多一千多人在一起共同跳锅庄舞,有老人,有小孩,很多是一个家庭来参加比赛的,有的人还专门从四川阿坝州过来。丁伟自己搞了30多年舞蹈,从来没有看过这样震撼的场面,这样整齐的舞步,这样朴素的姿态,这样真诚的笑容。丁伟说,这个比赛的奖金很高,但是藏族同胞们,他们互相加油,相互鼓劲,完全没有参与比赛的紧张和对抗,而是一派和谐、安详、团结。


在比赛的时候,藏族同胞们一家又一家坐在帐篷里面喝酥油茶、青稞酒,做饭吃,进行农贸市场交易,有点像我们的庙会,整个草原都是欢乐的人群。除了比赛,更重要的是聚在一起欢度每年一次的香浪节,虽然这个地点离县城有些距离,但是大家都很守秩序,没有拼命往公共汽车上乱挤的,也没有车不等人就开走的,所有人始终都是安安静静的,讲起这样的场景,从丁伟的眼神里,仍能感受到那份留恋和尊敬。


后来当地文化馆的老师请来了十几位从草原来的藏族牧民,他们给团员们演奏龙头琴,演唱藏族歌曲。那天是个阴天,牧民朋友们表演得很认真、很兴奋,给大家展示了草原上原汁原味的歌舞。表演结束时,团里表示,想给牧民朋友付点劳务费,他们坚决不要;团里又表示,一起吃顿饭,他们也不吃。他们说,能够给远方来的客人唱歌,非常开心,他们希望能够到北京去,把他们的歌声也带到北京。


回到北京后,丁伟专门在团里做了一场青甘宁音乐会,灵感就来自此行去青海听到的藏族酒歌,他们把听到的酒歌排成一个大合唱,叫《扎西德勒索》,就是想要真实地再现这种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可能创作出真正感动人心的作品,丁伟说。


这一次去藏区,对于演员所产生的巨大触动是发自内心的。丁伟告诉记者,团里一个男主演,一开始只是想在寺庙里住上几天,体验一下生活。可是住了几天后,他要求认喇嘛为师傅,和喇嘛同吃、同住、做功课、念经文,并剃了自己的头发。回到北京之后,他不只是对于这个角色的创作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于他本人,也仿佛经过了一次心灵的修行。


舞剧《仓央嘉措》表现世间大爱


中央民族歌舞团自建团以来从来没有一部舞剧,为什么第一部舞剧选择《仓央嘉措》?又如何去表现这个距今已300多年的活佛、民歌诗人?丁伟说,中央民族歌舞团确实有一些可以改编的舞剧题材,但大多数都是新中国初期搜集整理的,题材比较浅显,不够深刻,我们一直找不到一部令人动心的题材。仓央嘉措是藏族文化中被国人广泛知晓的人物。电影《非诚勿扰》里,一个小女孩朗诵了一首仓央嘉措的诗歌。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缘何他的一些碎片似的诗歌却如此地打动人心?由此,丁伟想去了解仓央嘉措、探索仓央嘉措,想知道他到底有着怎样的人生……于是,丁伟带着主创团队做了很多案头工作,查阅大量资料,阅读仓央嘉措不同版本的传记,拜访藏学专家。在这个过程中,丁伟发现每个人心中的仓央嘉措都是不一样的。丁伟说,这似乎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有着相似之处: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心中也有一万个仓央嘉措。哈姆雷特的纠结是生存还是死亡;仓央嘉措的纠结是爱还是不爱,这样的爱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爱,是不是我们世人的普通的爱?很多人都觉得,像仓央嘉措这样一个有着特殊身份的人,应该只是每日诵经而已。可是通过了解发现,仓央嘉措是个僧人,是个诗人,也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他的诗歌的普及度是人们所没有想到的。有记载说,他有60多首诗,甚至更多。


在布达拉宫里,丁伟充分发挥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想象。他说,300年前,在布达拉宫的宫殿里,在无数个黑暗的夜里,闪烁的酥油灯是那么昏暗,仓央嘉措是那么年轻,一盏油灯之下,20多岁的仓央嘉措却写出了那么多美好的诗歌。他舍弃了高贵的身份,去追求普通人的生活,去追求粗茶淡饭的日子,这正是仓央嘉措对世间万物的大爱。为什么今天他的诗歌仍然广为流传?丁伟说,我想,现代人的生活忙忙碌碌,因此,人们更加需要一个情感的落脚点。尽管他的诗歌有的就只有4句,但是却打动了很多人的心。所以丁伟和主创团队最终确定了《仓央嘉措》的主题———爱:亲情之爱、乡情之爱、爱情之爱。我们要表现的就是他的这种世间大爱!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丁伟 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 舞剧 仓央嘉措 创作采风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