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田青:城镇化与传统文化

2016年02月15日 15:27 | 作者:田青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春节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表达和精神记忆。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也或多或少地对传统文化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产生破坏,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与文化多样性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期讲坛邀请田青先生讲述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


田青

田青


精彩阅读: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过春节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我们再也不能为了铺设一公里的铁路就让一个传统的村落消失,更不能让农村青年人拿到城镇居住证之后,就迅速和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农业文明中创造的这些珍宝疏离,变得陌生、变得无关,这是个大问题。


■只要我们的艺术能保留本身东西,这些精彩的东西不丢掉,我想,生存下去,甚至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应该是很有希望的。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

春节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

春节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因素


在城镇化建设中传承节日文化


大家知道,城镇化和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的战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如何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而不至于因为城镇化出现新的断裂,这是我和大家一样考虑的问题。


2013年年初在全国政协两会上,我的提案题目就是“在城镇化建设中保护传统文化”。当时,我刚刚参加了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馆组织的一个调研,是到安徽和江苏的一些地方实地考察在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经过一些实地调研,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同时也更迫切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大门类。这几年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也包括政府的、学者的呼吁引导,初步改变了传统节日缺少节日气氛,青年一代对传统节日缺乏感情和心理需求、对洋节趋之若鹜的社会现象。但是,在城镇化的过程当中,这个问题不是解决了,而是显得更突出了。


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上所有先进的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过对他们的传统文化以及文化多样性破坏的现象。比如欧洲,在多年来追求政治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文化也出现了一体化、同质化现象。200年的现代化进程,欧洲原来各不相同的传统文化几乎变成了一个统一的东西,歌剧只有一个,交响乐只有一个,只有作家风格的区别、民族的区别,地域特点被弱化,形式上基本被同化。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能不能避免文化的同质化,能不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不被边缘化或者改头换面,而是真正地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遗产,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在相关调研中也发现,妨碍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传统文化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原因很多,我只讲两点:一方面是农村的空巢化。现在留守农村的人都被叫做“613899”部队,我开始不懂,后来别人告诉我就是儿童(61)、妇女(38)和老年人(99)。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当农业社会产生巨变,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都产生了变化,而且当农村居民越来越少、农村越来越空巢化的时候,农村社会恐怕再也担负不起继续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包括春节,许多过春节的形式在农村传承恐怕已经有了困难,尤其是一些需要高度组织性、具有一定技术性和技巧性的活动就更不容易组织起来了。年轻人都进了城,后继乏人。


另一方面,农民工大量进城成为新的市民后会面临新的问题:一是和自己家乡地域文化、乡土文化的断裂,二是全面迅速地接受现在已有的、以电视传播的娱乐文化为主的城市主流文化。比如山东的农民到了北京很少再唱吕剧、柳子戏和山东快书,他们看的是电视剧,唱的是流行歌。几年前春节晚会上有一对“农民歌手”组合“旭日阳刚”走红,这对农民歌手唱得不错,而且很有目前屏幕上所缺少的阳刚之气。但是,他们手里拿的不再是板胡,不再唱豫剧或者民歌,他们手里抱着的是吉他,唱的是摇滚。农民工进城后对城市文化的吸收速度是惊人的,文化同质化的程度也是惊人的。


所以,空巢的农村加上进了城的青年人接受的是完全同质化的主流文化,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假如没有全社会的共同认识或者有效的措施,恐怕全社会文化同质化的速度会和我们现代化的速度一样令世人惊叹。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过春节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我们再也不能为了铺设一公里的铁路就让一个传统的村落消失,更不能让农村青年人拿到城镇居住证之后,就迅速和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农业文明中创造的这些珍宝疏离,变得陌生、变得无关,这是个大问题。


讲一件让我受到心灵震动的事情。某天晚上我在电视中看到一个纪录片,这个纪录片记录的是日本东海岸3个村庄被海啸淹没之后的事情。那次海啸之后,3个村庄只剩下了很少的人。我打开电视机的时候,片子已经演到了一半,我看到,一个活下来的年轻人发现了被海水冲到山上的大鼓,是这几个村庄每年过七夕节时进行彩车游行比赛时所用。海啸时村民死了百分之八九十,灾害刚过,惨况触目惊心,但是这个青年人决心今年还要过七夕,还要做彩车。最后由这个年轻人倡议,克服了重重困难,3个村子的人共同做了一个彩车。纪录片的结尾是3个村子仅剩下的十几个人,老的老,少的少,拉着一辆鲜花装饰的彩车过节:敲鼓的人一边敲鼓一边流眼泪,头上顶着死掉的原来鼓手的照片;吹笛子的人吹得不好,也挂着死去的原来笛手的照片;一辆彩车,在空无一人、两边都是废墟的街道上行驶着……


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跟日本的恩怨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的,但是我们应该了解日本文化,应该知道他们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我看到了日本这个民族还有一些东西……他们为什么要过节?村子上的人死了百分之八九十,剩下的这些人还要把传统节日按照原来的样子来过,还要敲锣打鼓,还要鲜花和彩车,这个拼命保持传统文化的过程其实就是软实力。


假如有一天,我们所有人对传统节日也有这样一种无法磨灭的感情,也有这样一种敬畏之心,也这样把传统文化看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民族表现形式而无论如何也要传承下去的话,我想,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我们也一定能够把我们的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让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文化体现出我们的软实力,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保证。


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


我最近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当代的中国需不需要传统文化,需要哪些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对当代的中国,包括未来的中国都有什么意义?这就需要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都包含哪些内容?现在有一个现象,很多讲传统文化的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国学,把国学等同于儒学,又把儒学进行简单的理解,或者说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的和努力做的,就是孩子们背的《弟子规》、《百家姓》。这些东西当然是传统文化,但却是传统文化的表皮,是传统文化里比较浅显的东西。


很多人一谈传统文化就说儒学,对不对呢?没有问题,儒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仅仅讲儒学是不够的。我常跟人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三根柱子两层楼,这是我一个浅显的比喻。哪三根柱子呢?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叫儒释道。儒是儒学,孔子、孟子都是代表人物。释,释迦牟尼的释,就是佛学,佛教从公元前后,我们不去考证佛教传入中原的具体年代,传入中国到今天差不多2000多年,早已经中国化了,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道,道家、道教,这是我们中国的本土宗教,是中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宗教。儒释道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一不可。


现在很多人只谈儒,少谈佛道,无论是从历史上看还是从文化上看都是片面的。中国人有一句话,是历代文人所崇尚、所坚持、所遵循的,就是苏东坡曾经说过的:“儒道兼综,显隐皆可,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这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认可的,虽然汉代独尊儒术,但是汉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强调儒道兼综,再加上外来的已经中国化的佛教,这三者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所谓以儒济世、以道修身、以佛养心,儒释道三者在构成中国人的人格方面是分工不同,各有侧重,但是缺一不可。


为什么儒道兼综?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命,要为世界开太平,每个家长让孩子读书的时候都希望孩子有出息。什么叫出息?在中国古代,最大的出息莫过于治国平天下。当然儒家有更深刻的区分层次,就是君子三立,太上有立德,其次立言,最不济也要立功。但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年轻时代每个人都有雄心壮志,到了中年后,步入老年,绝大部分人所做的和当年自己所想的会有距离,于是很多人会感伤、会失望。靠什么使社会上绝大多数的读书人身心健康地度过一生呢?就是那四个字:“儒道兼综”。后面还有四个字叫“显隐皆可”,“显”就是彰显于世,“隐”就是退隐、隐居。“显隐皆可”就是儒道两家互相补充,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心中所树立的做人的宗旨。顺利,成为天下有道则显;不顺利,处逆境则隐。


我写过一本书叫《禅与乐》,研究禅宗和音乐的关系,在这本书中我专门找了两幅图片并在一起,一幅是中国画家齐白石的头像,一幅是荷兰画家梵高的自画像,两者形象风格完全不一样,也体现出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年曾经有巨大的作用,对当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还是要鼓励传承的。中国人在任何一个条件下,可进可退,就是因为中国哲学里这种儒道的互补性。


还有一个就是佛教。佛教从进入中国有2000多年了,对中国人有多大的影响呢?这个影响之大恐怕超过我们每个人平常的认识,就拿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汉语,如果从我们现存的汉语中去掉佛教传来的语言的话,我们现在张不开口,不能说话。为什么?很多都是佛教中传来的词,比如“世界”、“实际”、“相对”、“绝对”、“功课”、“作业”等,成语如“头头是道”,“心心相印”等,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没有这些概念。据说王安石说过一句话:“神州三代之际,圣人多出儒宗,两汉圣人多出佛宗。”这话什么意思?他说夏商周三代的时候,包括后来的春秋战国,儒家多出圣人,比如我说的孔孟,两汉以后,中国历代许许多多著名的中文学者,都受过佛教的熏陶。杜甫,儒家代表诗人,他有两句诗讲他的“中国梦”:“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李白也有:“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王维也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些文人都是禅宗中人。


传统文化的“两层楼”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间房子,是楼房,起码是两层。上面一层的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元曲,包括昆曲的曲本,这些东西的共同点是,它们的载体是汉字,是汉字传承的中华文化。一提传统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些,但是很多人常常忽略了底层的文化。这个底层不是一般的底层,它之广大,之高远,之丰富,之精彩,都是很多人意想不到的。这部分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它的承载体是口头的,就是口头文化。昆曲是中国第一项被纳入世界“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它主要的特点就是口口相传,包括以昆剧为代表的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各种各样的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载体,比如说瓷器,这个瓷器本身是物质的,但是如何制造这个瓷器,这个技艺的核心是非物质的。我们保护瓷器,保护的是所有精神的东西,这个重要不重要?太重要了!


我们讲传统文化,绝对不能偏废我所说的这两层,简单地讲,这些东西跟当代中国是什么关系?在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要认识今天所有文化现象,必须从三个数字认识。哪三个数字?一个是5000,一个是100,一个是30。“5000”是一个概数,是中国的文明史,这5000年的文明史对我们每个人都在起作用,支撑我们的自信心,塑造我们之间的凝聚力。“100”是100年,去年是《新青年》杂志问世100周年。100年以前,绝大多数中国的知识分子,都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阻力,甚至是敌人,必须除之而后快,所以口诛笔伐。把这些传统文化打倒了,建设一个新文化有多难?比破坏要难得多。有的一旦破坏就再无可用了,所有文化遗产都是不可复制、不可再生的。


新文化取得了哪些成就呢?成就是很多的。我们现在写文章再没有之乎者也了,大家都用语体文了,大家都写新诗。但是传统文化当中许许多多优秀的东西,却面临了一个共同的命运,有的灭绝了,有的濒临灭绝。进入新世纪,从2001年昆曲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始,在灿烂的中华文明的土地上,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这是文化的进步,是一个国家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就像我刚才说的,100年来中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发展到今天,有多么来之不易,多么珍贵!就拿古琴来说,上世纪50年代初,我所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在全国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中国弹古琴的人只有100个左右,但是今天,有多少人弹古琴?作为中国古琴研究会的会长,我始终想要这个数据材料但是统计不出来,因为各大城市的琴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最后是“30”,我想改革开放这30多年来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最好的时候。特别是近10年来,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可贵。所以讲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信心。我有幸在我接近晚年的时候,从本世纪初开始,做了10来年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具体工作,这十几年是我人生当中最值得的十几年,我和全国的非遗传承人,学界、艺术界包括民间各种力量在一起,扭转了“一切以西方为标准”的看法,比如昆曲,越来越多的人从昆曲当中领略了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在欣赏昆曲的同时,进入到我们祖先曾经有过的世界。只要我们的艺术能保留本身东西,这些精彩的东西不丢掉,我想,生存下去,甚至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应该是很有希望的。


人物简介


田青先生为全国政协委员,现为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宗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的研究,积极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著有《禅与乐》、《净土天音》、《中国宗教音乐》等学术专著,并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钟魂》、《杨贵妃》等文学作品。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田青 城镇化 传统文化 春节 习俗 节日 文化 精神记忆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