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我的外祖父与秋瑾的姐弟缘

2016年02月18日 10:46 | 作者:​陈漱渝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我的外祖父王时泽有很多亲朋好友,但他最引以为荣的是跟秋瑾缔结了姐弟缘。


秋瑾

秋瑾

王时泽

王时泽


那是在1904年。这年年初,外祖父随湖南第二批官费留学生由长沙经上海赴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普通班,开始是自费生,靠刻蜡版谋生,后来才补上官费。当年7月,秋瑾也冲破家庭樊篱东渡日本,在东京骏河台中国留学生会馆所办的日语讲习会补习日语,老师就是先后教过周恩来、鲁迅等人的教育家松本龟次郎。据松本先生回忆,秋瑾肤色白茟,柳叶眉,身材苗条,穿着日式黑格子单衣裙,梳着日本式的发髻,因缠过足而显得莲步蹒跚。她每天上课从不缺席,思路敏捷,回答问题清楚正确。又据秋瑾的日本友人服部繁子回忆,秋瑾常着蓝色西式男装,衣袖偏长,仅能看到一点从袖口露出的手。一顶同样是蓝色的鸭舌帽横戴在头上,半遮住耳朵,胸前系一条绿色领带。皮靴是茶色的,手上还拄着一根细长的手杖,显得苗条而潇洒。秋瑾不仅相貌英美,而且娴于辞令,常常高谈雄辩,语惊四座。在实践女学校速成师范科,她的国文程度最高。秋瑾不嗜酒,但能饮,酒后感时忧国,不禁击节悲歌,拔剑起舞,并撰《宝剑歌》。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千金市得宝剑来,公理不恃恃赤铁。死生一事付鸿毛,人生到此方英杰”,“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因慕朱家、郭解的游侠风,秋瑾还常着马靴练习马术。


秋瑾祖籍浙江绍兴,留日期间常参加浙江同乡会的活动;又由于她1896年奉父命跟湖南王廷钧成婚,曾在湘乡、湘潭、长沙、常德等地生活,故也参加湖南同乡会的活动,很快跟外祖父结识。外祖父说秋瑾比他大九岁,实际上是大十岁。外祖父生于1885年,秋瑾生于1875年。由于两人都有拯救民族危亡的拳拳报国之心,又都有反叛封建伦理道德的性格(外祖父少年时就因反叛旧教育而被长沙“善化学堂”开除),故志趣投合,以姐弟相称。


1904年7月初,秋瑾转东京实践女学校女子师范工艺速成科。该科在赤坂桧町十番地授课,校长是秋瑾久慕其名的下田歌子。为了在一年内快速培养出女学教师,该校要求甚严,每周授课33小时,学习期间不允许学生擅自外出,不经保证人担保,也不得跟外人见面。秋瑾被编入该校湖南班。当年湖南班学员有20人,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才17岁。巧合的是,外祖父的母亲王勚当时也是该班学员,时年43岁。


外祖父回忆说:“秋瑾见我母亲到来,热情接待,态度和善可亲。她对我母亲多次谈到男女平权,女子教育等问题,鼓励先母留在日本和她一道求学。恰好其时湖南选送的官费留日女生许黄萱祐等20人也都进入师范班。同乡人多,又有秋瑾力劝,我母亲就决意留在日本读书了。我母亲的年纪比较大,身体又不大好,秋瑾对她照料很周到,遇到劳动的事,总是抢先代做,尽力而为,不让我母亲操心费力。我母亲多次向我谈到,秋瑾在校顽强苦学,毅力惊人,每晚做完功课,人家都已熄灯就寝,她仍阅读,写作到深夜,每每写到沉痛处,捶胸痛哭,愤不欲生。待到我母亲再三劝导,才停笔上床。现在收入《秋瑾集》的诗词文稿,有许多就是这时期写的。”


1906年夏天,王勚从实践女校毕业,离日归国前曾填《金镂曲》一阕题赠实践女校副校长青木文造,上阕是:“时势真堪咤。叹年来风潮正剧,息肩不暇。虎视相环皆勍敌,演尽欺凌恐吓。更各国冷嘲热骂。苦雨凄风萧瑟甚,叹沉沉黑暗如长夜。东来者,情难却。”王勚原名谭莲生,在湖南时原是一家庭主妇。留学日本后有了国际视野与感时忧国情怀,不能不说是深受秋瑾影响。


要致力于民族民主革命,秋瑾亟须参加一个革命团体。1904年10月,孙中山派冯自由、梁慕光等在日本横滨组织一个秘密会党洪门三合会,取合天、合地、合人之意,以推翻清王朝,恢复中原为宗旨。秋瑾邀我外祖父一起参加,外祖父欣然同意。事隔半个世纪之后,外祖父还清晰记得当时入会的若干细节。一天晚上,他们从横滨南京街一家广东商店进入会场,冯自由交代集会程序。梁慕光主持宣誓仪式。他把一柄钢刀架在外祖父的脖子上,问:“你来做什么?”答:“我来当兵吃粮。”问:“你忠心不忠心?”答:“忠心!”问:“如果不忠心怎么办?”答:“上山逢虎咬,出外遇强人。”众人依次宣誓毕,梁慕光与冯自由扯开一幅两米多长的白布,上面写着斗大的“反清复明”四字,各人鱼贯从白布底下穿过,表示忠于主义,又在室内燃起篝火,入会者先后从火上跃过,表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然后杀了一只公鸡,共饮鸡血酒,歃血为盟。最后又交代了一些会规和礼仪。这次入会的除秋瑾和外祖父之外,还有刘道一、龚宝铨、仇亮、彭竹阳、曾贞等十人。秋瑾在会上被封为“白扇”,俗称军师。


1905年8月,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由冯自由介绍,秋瑾与外祖父在黄兴的寓所加入同盟会,被推举为评议部评议员,兼浙江省主盟人。入盟之后,秋瑾常从东京去横滨,参加黄兴组织的炸弹研制班,请俄国无政府主义者为教授,为在国内举行武装起义做准备。参加研制班的除秋瑾外,还有男女革命志士喻培伦、唐群英等。同时,秋瑾还与徐锡麟、陶成章、陈伯平、龚未生等原光复会骨干结盟。


因为留日学生当中革命气氛日益浓厚,日本政府坐立不安,清朝政府更如芒在背。1905年冬,日本政府徇清政府要求颁布《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对留日中国学生的革命活动进行限制。陈天华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殉国以示抗议,留学生群情激愤,举行了总罢课。秋瑾义不受辱,决定愤然回国。8000留学生中,响应者有2000余人。当时,外祖父在日本私立海军预备学校——海城中学学习。秋瑾归国前询问外祖父的态度,外祖父说:“甲午之耻未雪,又订辛丑条约,我们来日本,原为忍辱求学。我不赞成此时回国,希望大家暂时忍耐,不必愤激于一时。”秋瑾听后默然良久。长期以来有一种传说,说秋瑾在集会上拔刀插在讲台上说:“谁不归国,忍辱求学,吃我一刀。”实际情况是:秋瑾从马靴中取出倭刀插在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向清廷卖友求荣,吃我一刀!”她并不是要把不回国的留日学生都赶尽杀绝。


1906年春,外祖父收到秋瑾从上海虹口厚德里寄来的一封信,也证实了秋瑾的上述立场。信上写的是:“吾与君志相若也,而今则君与予异,何始同而终相背乎?虽然,其异也,适其所以同也。盖君之志则在于忍辱以成其学,而吾则义不受辱以贻我祖国之羞,然诸君诚能忍辱以成其学者,则辱世甚暂,而不辱其常矣。吾素负气,不能如君等所为,然吾甚望诸君之无忘国耻也。吾归国后,亦当尽力筹划,以期光复旧物,与君相见于中原,成败虽未可知,然苟留此未死之余生,则吾志不敢一日息也。吾自庚子以来,已置吾生命于不顾,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且光复之事,不可一日缓,而男子之死于谋光复者,则自唐才常以后,若沈荩、史坚如、吴樾诸君子,不乏其人,而女子则无闻焉,亦吾女界之羞也。愿与诸君交勉之。”这封表达秋瑾献身精神与女权意识的重要书信,先后被收入了1912年外祖父编的《秋女烈士遗稿》,1929年秋瑾之女王灿芝编的《秋瑾女侠遗集》,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秋瑾集》。


1907年7月15日,秋瑾在绍兴古轩亭口英勇就义。临刑前,她从容地对行刑的刽子手说:“且住,容我一望,有无亲友来送别我。”张目四顾之后才说:“可矣!”在秋瑾思念的亲友中,应该也包括远在东瀛的革命战友吧。外祖父没有辜负秋瑾的期望,忍辱求学,于1911年毕业于东京商船学校航海科及横须贺海军炮术水雷学校。武昌起义发生后,外祖父立即归国,组织了400余人的海军陆战队,参加了攻占南京之役,成为了他生命史上的光荣一页。


还应该提及的是,秋瑾慷慨就义之后,外祖父立即以“悲生”为笔名撰写了《秋瑾传》,刊登于《天义报》。这是记述秋瑾革命活动的最早文字。外祖父同父异母的兄长王时润也署名“启湘”,在上海《小说林》杂志第7期发表《闻鸡轩诗话》,以为纪念。“闻鸡轩”是伯外祖父的书斋名,外祖父的书斋名是“击楫轩”。从此我家与秋瑾家成了世家,秋瑾之子王沅德,其女王灿芝常来家贺节拜年。1912年,外祖父把他保存的秋瑾诗文编成《秋女烈士遗稿》,以长沙纪念秋女烈士委员会的名义印行,并亲撰序言。同年,浙江方面决定将秋瑾遗体运回杭州,葬于西湖西泠桥畔,秋瑾的婆婆屈氏又哭又闹,强行拒迁。秋瑾之子王沅德也持反对态度,外祖父耐心斡旋,终使秋瑾夫家同意迁葬西湖。起柩那一天,外祖父亲自扶灵,挥泪送别。事后,由外祖父经办,将位于长沙黄泥塅的陈湜祠改建为秋女烈士祠,费用全由王家负担。1955年,秋瑾的儿子王沅德去世之前。嘱家人将秋瑾遗照数帧并《秋女烈士遗稿》一本送给外祖父。外祖父随即捐赠湖南省博物馆保存,成为了珍贵的辛亥革命文献资料。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秋瑾 王时泽 姐弟缘 民族民主革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