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第一代农民工今何在? 黑发变白头 他们仍在打工路上

2016年02月18日 10:41 | 来源:工人日报
分享到: 

原标题:第一代农民工今何在? 有的回家土地被政仍在打工

点击进入下一页

去东莞的第二年,谢文志特地买了一套新西装和朋友在厂区合影。


点击进入下一页

黄辰荣、贺小英夫妇俩在自己开的小饭馆门口合影。


点击进入下一页

梅玉珍和她的孙辈们在自家院子里合影。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落户在我国沿海地区,那里也成了最早一批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自那以后,或始于维持生计的初衷或怀揣着发家致富的愿景,一批批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入工厂,走进城市,把青春岁月留在那里。20多年过去,第一代农民工日渐变老,这个群体到了思考人生归宿,选择“去”或“留”的节点。

  在城市里贡献了青春的第一代打工者,经历了“去”和“留”的挣扎之后,他们如今都在哪?过得还好吗?在2016年春节期间,《工人日报》记者带着这个疑问走近这群人——

  最早出去,仍走在打工的路上

  “我是1996年2月25日到的广东东莞,第二天就上班了。”20年过去了,2月12日,坐在江西省井冈山市睦村乡观上村新盖的三层小楼里,已近知天命之年的谢文志依旧能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去广东的日子。

  江西省是劳务输出大省,湘赣交界处的小村庄观上村则是个典型的打工村。全村140多户,户户有外出务工者,300多口人中,青壮年80%常年在外打工。每到春节,村里总比往日热闹许多,而这期间,熟人们遇见时,最常见的问候就是“你回来了,哪天回来的?”“你什么回去?”

  谢文志作为村里最早“出去”的一批人,因为给村里许多人介绍过工作而拥有很高的威望。在广东东莞樟木头一家台资电子厂负责帮老板开车的他,这一开就花去了半辈子。用他自己的话说,“黑头变白头,返乡时人已经老了,才意识到见证广东樟木头的发展,比家乡要多很多。”

  2012年,家乡大力发展基础建设,陆续修建铁路和省际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刚好落到了他家,20多亩的果园没了,仅剩的9亩水田,除去自己和弟弟建新房子占去6亩,只剩下3亩地。后来,乡里上马招商引资项目,租给外地老板大规模种植葡萄,把田梗都推了。随着项目搁浅,大片的田地上长满了一人高的野草也没人管,慢慢地也分不清了谁家的田地。谢文志自嘲地说:“我原本是庄稼汉,但可种的田地却越来越少,以后估计连米都要买了。不过,即使现在还有田地,几十年不干农活了,再干恐怕也是干不动了。不去打工赚钱,没法过活。”

  年龄大了还要继续打工,与对农活的不适应不无关系,但更多的是对下一代的责任和养老的焦虑。

  在观上村,家家户户有盖新房的习惯,主要是为了给儿子娶媳妇用。在农村,如果没有新房,是很难娶媳妇进门的。为了给儿子娶媳妇,盖上一栋气派的新房,往往要用去老人一辈子的奋斗积蓄。“你看,能干得动的几乎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的基本都是老弱妇孺,有时遇上工厂倒闭,身体等原因回来修整一段时间,最终还得出去。我们这一批人已经习惯了在外打工的生活。我们也明白叶落归根的道理,但除非老了干不动,否则也不会回来,在家待不住。”谢文志认真地说。

  谢文志用60多万的积蓄给还在待业的儿子在省城按揭买了一套房子。谢文志说,他的压力比同村的同龄人大了不少。在他看来,就这一个儿子,即使自己付了首付,帮还没有稳定工作的儿子还贷款也是义不容辞,能还多少是多少,自己老了还得靠儿子。

  农历正月初六,在家里待了9天之后,两鬓白发的谢文志一个人背上行囊,又一次南下,踏上了熟悉的打工路。不出意外,下次回乡又将是一个春节。

编辑:玄燕凤

01 02

关键词:第一代农民工 农民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