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公共话题讨论应摆脱“标签化思维”

2016年02月18日 14:37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16日晚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天价鱼”事件又有新进展,当事人陈岩通过电视节目向东北人民慎重道歉。“我在微博上所写的遭遇是真实的,不过,当时我因为气愤,写了一个黑东北。”陈岩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可能考虑不周到,不能以区域性来划分,毕竟不良商家是个别的。为此,选择道歉。(2月17日羊城晚报)

随着调查的深入和话题的展开,“天价鱼”事件不仅没有快速地达成共识,反而给人“乱花渐入迷人眼”之感。这既与事件的不断反转有关,在爆料和接受采访时,当事人没有把全部的事实一次交代清楚,他们总是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选择性表述事实;结果,随着调查的继续,人们发现在已知事实之外还有其它事实,甚至是相反的影响事件性质的事实。此时,判断就很难进行,结论也难以得出。人们担心刚作出一个判断,得出一个结论,事件又瞬间发生了反转。这种反转不仅增加了判断的难度,而且也透支了人们的信任和热情。

当然,事件复杂还与人们内心的刻板成见有关。当看到“天价鱼”的新闻时,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天价虾”,就是商家在欺诈消费者。这种思维的联想和条件反射虽然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作出了判断,但这判断未必是理性的准确的。因为,个案与个案之间有着不同,性质也未必一样。尽管,“天价鱼”和“天价虾”有着同样标签,但事实上,事件的性质是不同的:天价虾涉嫌欺诈,涉嫌强迫消费;天价鱼却是明码标价的,其争议的焦点在于缺斤少两是否存在。但是,没有办法,对于商家欺诈形象的成见牢固地存在于公众的脑海中,只要出现类似爆料,人们就会让情绪跑在理性前面,直接意气用事、发泄一番。

有时,一个敏感公共事件的讨论会异常复杂。这是因为,一方面,事实的真相需要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出现反转,因此在等待、判断事实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样才能言之有据,才能作出准确全面的判断,可遗憾的是,人们往往缺少等待的耐心,潜在的焦虑与焦躁让人们听风就是雨,一点就着,成为舆论的煽风点火者;另一方面,客观的结论需要理性的思维作为判断的前提和条件,只有摒除情绪化的因素,人们才能够对事实作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可不幸的是,在复杂的现实面前,人们习惯了以刻板成见作出简单判断,这种判断效率够高,也足够畅快,但结果却可能是以偏概全。

在此背景下,“天价鱼”爆料者能够主动地就微博上的内容进行道歉,就显得非常珍贵。这是对监督权利的一种珍惜。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爆料者,都可以是议题的设置者,原本由大众媒体掌控的舆论监督权利实现了转移。也就是说,人们可以通过手中的自媒体实现舆论监督权。这既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风险——自媒体缺少专业的把关人,人们在自媒体上的爆料容易事实失真,造成误伤。因此,在自媒体行使监督权时需要谨慎,需要保证事实的准确与情绪的平和。如此,才能保证舆论监督的效果得到恰当发挥。

同时,这更是一种对标签化思维的摆脱。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爆料者写出了“黑东北”的字眼。这样的随意表达无疑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标签,毕竟让其感觉到委屈的商家只有一个,这个特别的个案无法反映出东北的整体服务水平。因此,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及对舆论监督权利的珍惜,就应该删除这样的标签并摆脱内在的思维,这有助于个案讨论的集中,也有助于话题达成共识。否则,对立的情绪会让讨论变成旨在压倒对方,强化自我的论战。

从这个角度看,新闻中陈先生的道歉显得充满自省意识。在公共话题的讨论中,各方需要自觉撕去标签,克服内心的刻板成见,以事实和理性作为判断的依据,对事件作出准确而全面的判断。这才是公共话题讨论的应有模式。(李劭强)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公共话题讨论 “标签化思维” “天价鱼”事件新进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