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郭胜华:国际理解教育应向基础教育延伸

2016年02月22日 11:15 | 作者:郭胜华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不久前,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一组数据: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了1.2亿人次,中国出境游人数连续第3年居世界第一。出境旅游,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日常消费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作为常年旅居海外的华侨,我也时常看到,新闻媒体对部分中国游客在国外不够尊重当地风土人情的报道。这一系列出境游不文明行为的背后,我想除了个别国人的任性外,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对国外文化了解的缺失,这其实也是国际理解素养不够的表现。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forInternationalUnderstanding)是一项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中明确提出: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016年,杭州将举办G20国际峰会,在杭州敞开大门,迎接世界各地朋友的同时,也是对杭州教育的契机和挑战。因此,2015年底到2016年初,我专门在杭州、宁波、金华和丽水等地就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调研。


在与多地教育部门和学校学生交谈中,我发现:眼下我们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还是在高中阶段,在义务教育阶段,系统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仍比较鲜见,针对国际化与公共外交教育领域的重要内容几乎是空白。而部分家长,甚至教育工作者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看法也很片面:认为学好英语就是国际理解教育。事实上,真正的国际理解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在对本土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让他们拥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品质。如果能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对我们的孩子开始正确的国际理解教育,将更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在与杭州新世纪外国语学校的教师座谈时,年轻的滕梅芳校长说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关注。滕校长说:“在我看来,真正的国际化开放办学,应该是中西教育互相借鉴和学习,最终达到融合平衡。换句话说,真正的国际化开放办学,它既不是单纯意义上西方教育的气质,也不是传统意义上中国教育的气质,它是根据学生现实情况,因材施教,博采众长的教育气质。”那么,怎样才能使国际理念和开放办学观念在基础教育国家课程体系中有更好的体现呢?我认为,应该让国际理解教育向基础教育延伸:


一是国际理解教育应与中小学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紧密挂钩。主要目的是在地方课程范畴内,通过课程设置、学科渗透、主题活动等途径,使学生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元性,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会理解、包容、尊重、共处和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二是必须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文化,在“迎进来”的同时也要善于“走出去”。要让学生认识到各国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学会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有效交往的方法;培养学生开放、发展、平等、互相尊重的健康文化心态,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容精神。


三是注重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拓展选修课内容与形式,开发与设计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如有需要,也可以与高校合作开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合理确定不同学段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目标。突出课程资源建设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注重教学方法的体验性、探究性和合作性。义务教育段纳入拓展性课程进行考核,高中段纳入专题教育领域实行学分制考核。


(作者系浙江省政协常委)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郭胜华 国际理解教育 基础教育 教育理念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