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天下 天下

环球社评:今天的中国不是广场协议时的日本

2016年02月27日 10:20 | 来源:环球时报
分享到: 


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周五在沪开幕。此前,有西方专家提议出台新“广场协议”,协同干预汇率,支撑人民币,遏制“货币战”。

“广场协议”是1985年9月由美德法英日签署的。其时,美元飙升,美国通胀高企、贸易逆差扩大,望以美元贬值刺激出口。五国最终同意协调干预。协议签订后10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日本经济出现严重泡沫化,从此落入“失去的10年”。

有经济学家认为,广场协议救了西方,牺牲了日本经济。但也有学者认为,泡沫化主因是日本经济未能及时实现升级转型。

   正是因为“广场协议”当年给日本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人听到这个词就有点儿担心,害怕“日本悲剧”重演,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经济成果变成任由西方宰割的“羔羊”。

应当看到,“广场协议”时的日本,在经济结构上对美国有相当程度的依附性,汇率主控权也掌握在人家手里。今天的中国与当年的日本有实质性不同。中国经济比日本体量大,决策自主性很强,汇率政策也不是别的什么国家能操控的。即使是当今世界金融力量最强的美国也不行。

眼下世界经济的低迷不振,既有周期性因素,更具结构性弊病,根本不是靠一个新“广场协议”就能拽得动的。重回复苏轨道,需要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以及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国际货币体系制度等一揽子的应对措施。同时,更需要发达与新兴经济体进一步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与合作。

我们观察重提“广场协议”这一舆论现象时发现,最近一段时间,西方经济机构的预测与建议重点纷纷指向中国。一方面,这表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决定全球经济走向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这也表明市场对中国未来经济走势的信心不足。后者更值得留意,因为缺乏信心背后隐含着对中国经济管理模式的“不放心”。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斯科特·肯尼迪说,北京需要恢复人们对其管理经济的能力的信心。今年年初以来,在唱衰中国经济声调此起彼伏的背后,就有着对中国发展模式深深的不信任感,亦暗含唱衰中国政治的动机。

经济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首要因素,也是中国影响力的基础。很多外国人之所以会渐渐地“服”中国,并研究中国崛起背后的文明因素、政治制度,以及管理经验等等,大多是从惊异于中国经济的特殊速度开始的。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改变的不仅是中国形象,更是发展模式。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因此有西方与中国两种模式博弈之说,认为“全球政治未来的重要问题很简单:那就是谁的模式会奏效?”

看来中国经济走到了一个向世界证明自身模式可持续性的重要阶段。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当年签署广场协议时的国际经济整体图景,估量一下今天中国经济的分量,这样做会坚定我们走自己道路的信心。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形成了一整套相对独立而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这么大的经济体在转型中当然会有问题,但解决这些问题,还就得靠我们这套不断完善且与时俱进的体制,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中国经济,绝不会因为眼前这样的坎绊个大跟头。

如果西方真的将此视为模式的博弈,那就让我们来一场公平而合理的竞赛吧。不要总是打自家的小算盘,不要总想着以唱衰别人来弥补自己的失落,大家一起争先恐后地往前走,世界经济才会强劲、均衡和可持续增长。这是二十国集团各成员应当做、也最需要去做的事情。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 货币战 广场协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