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篮球筐上锁”让人很无奈

2016年03月03日 15:31 | 作者:杨朝清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近日,有媒体报道,青岛一所大学在寒假期间封锁了篮球场,就连本校师生也无法正常使用,并发布了上锁篮筐的图片。校方回应称,给篮筐上锁是为了保护塑胶篮球场,该校寒假期间仅有这个篮球场上锁,对师生和市民进校打球影响不大。

“篮球筐上锁”

“篮球筐上锁”

如今,全民健身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认同。然而,健身器材和活动场地的缺失,让老百姓参与健身的利益诉求处于一种“吃不饱”的状态。更让人忧心的是,因为制度的壁垒和人为的藩篱,那些已有的健身设备“不让用”,让老百姓多了一些望而兴叹的无奈。

对于喜爱运动的人们来说,“篮球框上锁”无疑是对健身诉求的忽略乃至漠视。大学校园的篮球场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既要做到物尽其用,也要具备开放精神。“篮球筐上锁”不仅让校外人员难以施展健身爱好,就连本校师生也无法正常使用,显然背离了全民健身的时代潮流。

按照校方的说法,在低温条件下,塑胶篮球场不宜使用,“篮球筐上锁”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场地。即便这种说法属实,也要提前告知师生,做好相应的解释说明工作,而不是生硬、粗暴地给篮球筐上锁。在公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当下,“篮球筐上锁”即使初衷良善、目标正义,也要符合程序正义。

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篮球筐上锁”难免会引发恶意的揣测。在现实生活中,借保护之名限制体育设施开放的伎俩,一次又一次地切割了社会信任。至于那种“别的篮球场都对外开放,只锁上一个篮球场对师生和市民影响不大”的说辞,看似有理有据,实际上经不起推敲。

扩大全民健身的公众参与,既需要提高老百姓参与户外运动的热情,也要为他们搭建参与平台,畅通参与渠道。只有拆除那些有形的、无形的障碍,让公共资源更具开放精神,才能提升公众的社会认同。校园里的篮球场如此,其他公共资源亦然。(杨朝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篮球筐上锁”全民健身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