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以理性的态度看待高校更名

2016年03月07日 20:43 | 作者:董云川 罗志敏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最近,泸州医学院二度更名事件再次把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关注点移到“院校更名”话题上来。据统计,六年来,我国共有472所院校更换了校名,占高校总数的23%。对于一窝蜂式的易名热潮,社会呈现出一种批评否定甚至是深恶痛绝的态度,并希望政府叫停这种以所谓“沟通、运作”而改弦更张的不理性风气。然而究其实,合理正当的更换校名,不仅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一种体现,也是高校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由外在环境与内在原因共同作用而联动生成的一个自然结果。

u=552925099,2678628768&fm=11&gp=0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雇主更倾向于从有名望的大学里选人用人,家长和学生也因此把校名看得很重,认为“大学”要比“学院”好,“科技大学”“理工大学”“财经大学”要比“师范大学”和“农林大学”好。在这种社会心理氛围的影响下,高校尤其是那些处在“高等教育买方市场”下的高校,自然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能扩大其社会影响力的名字。从以往经验来看,通过更名改姓,也的确可以使高校在短时间内扩大社会影响力。而对于那些地处地级市、位置偏远的学校来讲,更名后的效果更加明显,较之更名前可以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生源,还可以得到政府更丰厚、更便利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等。因此,对大学本身来说,高校更名无疑可以获得很多现实利益。

此外,当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层次和规格发生了变化,或者政府的政策导向发生变化的时候,高校为了不被社会淘汰、自然也需要通过改名这一契机来重新获得发展空间。如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中期,美国的众多公立高校在以空前速度发展的同时,也经历过几次改名,从最初的名为“师范学校”阶段,更名为“师范或教师学院”,最后发展到现在“文理学院或综合大学”。

另一方面,当一所学校自身地位以及办学定位发生了改变,学科专业以及人才培养走势发生了显著变化,或者几所高校合并后,都应该有理由更换自己的校名。如一所单科院校由于其衍生、附带学科专业发展和增多,在改成综合性的大学之后,无疑会带动其基础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使得学生有机会自主选择主修专业,并在多个学科领域学习提高。

所以,面对国内出现的高校改名热,抛开功利动因不讲,其实也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国际国内社会形势变化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持续发展,今后难免还会有一些高校对修正、提升自己校名保有强烈的动机。

那么,对于当前热议的“高校改名之风”当不当刹?我们的判断是,当然要刹,但该遏制的绝不是顺理成章的高校合理易名行为,更不是那些以办学实力来调整对应的改名,相反,对于名副其实的新校名还应该得到政策相应的鼓励和支持。事实上,社会关切的不是高校更名,而是那些伴随着“升级”“升格”背后的学校,是否具有相应的办学实力?以及这一名称相对应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究竟如何?说白了,我们老百姓担忧的就是那些改名后的高校“挂羊头卖狗肉”,蒙骗不知情的学生和家长。

那么,应该如何回应社会这一关切呢?就眼下而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抓紧在规范高校名称上做出更细化的规定,把好“入口关”,做好筛选、甄别工作。其中,关键在于严格规范改名的标准和程序,如在认证高校的改名之前,就要将改名原因向社会大众作长时间的公示,而不是仅仅公示改名结果;而从长远来看,则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高校信息公开机制以及第三方评价机制。

当老百姓完全有能力评价高校、监督高校的时候,一所高校改不改名?以什么为名?那就像目前的美国高校一样,只要不违法,由它们自己做主就是了。(董云川 罗志敏)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泸州医学院二度更名事件 高校更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