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文献里的早年焦裕禄

2016年03月17日 09:46 | 作者:吴志菲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焦裕禄精神犹如一座丰碑巍巍矗立。习近平同志曾动情地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深受焦裕禄精神的影响,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的。我后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


焦裕禄在剿匪反霸时期的照片

焦裕禄在剿匪反霸时期的照片


影视作品中有关焦裕禄事迹的很多,有关他早年的经历却少有人知,我们试图从他本人手书的有关档案材料中找回一个早年的焦裕禄。


1953年5月12日,欢送裕禄(前左二)、克刚二同志合影留念

1953年5月12日,欢送裕禄(前左二)、克刚二同志合影留念


喝阚家泉泉水长大的“禄子”


今天,地处鲁中博山的北崮山村因为出了个“县委书记的榜样”、“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而闻名遐迩。北崮山村也因此辟有焦裕禄纪念馆。近年来,来此参观者络绎不绝。


这座小小的四合院,曾承载了焦裕禄的年少悲欢,承载了一段段让人敬仰和刻骨铭心的记忆……从焦裕禄故居那狭小的房间和摆设的简陋家具中,可以想象出早年焦裕禄家庭生活的窘迫。


1922年8月16日黎明,博山县北崮村的一间草房里,贫穷的青年夫妇焦方田、李星英,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男孩。


焦方田的父亲焦念礼,因为祖辈不识字,深受地主恶霸的剥削、敲诈,便巴望着孙子将来不受苦、不受压迫,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太平日子,特地请来私塾先生,给小孙子起了个饱含美好愿望的名字———“裕禄”。焦念礼倾其所有,慷慨地招待了私塾先生一顿萝卜丸子和豆腐汤。


焦裕禄天资聪颖,很讨乡亲们喜爱,长辈们都亲切地叫他“禄子”。


今天说起焦裕禄,北崮山村的男女老少无不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向外来的人传颂着他的故事,表达着老家人对他的追思。


现存于河南省档案馆的焦裕禄本人分别于1955年4月填写的“党员干部简历表”与1955年12月26日亲笔撰写的《干部历史自传》,对还原焦裕禄的早年生活具有相当重要的史料价值。焦裕禄在自传内是这样概括他的家庭的:“从出生到15岁,家庭有15口人,15亩地,牛2头、骡子1头,房子20余间。全家依靠种地生活,农闲时开一小油坊,打蓖麻油,资金大部是外债。”


焦家在北崮山算是大户,这个家族自河北枣强、山东章丘与莱芜辗转迁至北崮山。生齿日繁,合族分为十支,焦裕禄这一支为“长支”。焦裕禄所说家中15口人,包括了太奶奶、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叔叔、婶婶和他们的儿女。


焦裕禄在自传中提及了自己读书时的情况,他写道:


8岁(1931年)入本村小学(焦裕禄自传中自填出生于1923年),12岁小学毕叶(业),考入南古(崮)村第六高级小学,15岁高小毕业。在学校阶段,因家是几辈子老农民,与地主阶级子弟入不上伙,并时常受他们压迫和歧视。任何组织未参加过,只知道好好读书,在学校所受的教育,主要是国民党编制的课本,教师对我们贯(灌)输的思想,是拥护蒋政权。教师也对我们讲当亡国奴痛苦,也宣传要抗日,但抗日救国必须依靠蒋政权,因当时对蒋介石建设中国抱很大幻想。


与焦裕禄同班的同学李洪生晚年对焦裕禄的好脾气、好性格称赞不已:他没有不合的人,无论那人什么性格。而且他乐于助人,没有不愿办的事,没有办不成的事。焦裕禄的同桌同学李安祥也曾回忆说:“南崮山学堂四年级之前为私塾,自五年级起,念洋书。当年,男同学信服他,女同学信赖他,老师信任他。”


焦裕禄的母亲贤惠、勤劳,经常教小儿子认识并采挖马齿苋、花荠菜、灰灰菜、苦苦菜等野菜,做成野菜粥充饥。崮山下有一眼泉,名阚家泉。喝阚家泉泉水长大的焦裕禄小时候在泉边曾留下许多美好回忆。


焦裕禄的作文《阚家泉的风景》曾在学校引起轰动。作文中写道:“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我钦佩那些为国建立过功勋的仁人智者,更爱哺育过无数仁人智者的好山好水。而最念我喜爱的,就是岳阳山南山脚与崮山西山脚交汇处的阚家泉……”


因为这篇作文,焦裕禄成了学校的小名人,大家心目中的才子。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文献 早年 焦裕禄 焦裕禄精神 事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