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方寸之中话“清明”

2016年04月07日 08:53 | 作者:党玉占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宋朝吴惟信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清明节,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清明节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植树节等。

《清明节》特种邮票 2010年

《清明节》特种邮票 2010年

清明节的起源与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的“寒食节”有关。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曾割股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要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相接,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取代寒食节。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终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清明上河图》特种邮票 2004年

《清明上河图》特种邮票 2004年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植树也开始成为一项内容。如今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对前人追思的节日,同时还是凝聚民族情感力量、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播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纽带。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清明节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纪念中华民族这一传统节日,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中国邮政于2010年4月5日发行《清明节》特种邮票,全套3枚,图案分别为“清明节·祭祖”、“清明节·踏青”和“清明节·插柳”。这是中国邮政继《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之后发行的第五套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的特种邮票。

《清明节》特种邮票由刘赦和康凯师生共同设计。其采用传统的中国画工笔重彩来表现,形式古朴,笔墨传神。第一枚“祭祖”:祭祖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第二枚“踏青”:清明是人们春游的好时节,其中放风筝也是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这枚邮票图案表现的是古代小朋友们清明节时在郊外放风筝时的情景。

第三枚“插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值此清明佳节柳条发芽时节,人们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在北方则演变成清明节前后为植树造林的季节,因而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民谚。这枚邮票图案表现的是古时人们在清明节栽种柳树的情景。

另外,2004年10月18日我国发行《清明上河图》特种邮票,全套9枚小版全张,张内三横连9枚邮票连接起来是此画完整的长卷。

2015年2月4日发行《二十四节气(一)》特种邮票,其中第五枚“清明”,图案是几个小朋友在放风筝。

中国台湾《故宫名画清明上河图》邮票 1968年

中国台湾《故宫名画清明上河图》邮票 1968年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以北宋汴京(今开封)为背景,以汴河两岸风光民俗为题材。我国台湾邮政部门曾两次发行《清明上河图》题材的邮票,但表现的并不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而是清乾隆元年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等五位宫廷画家合作完成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笔墨精工,设色绮丽。

其一是1968年6月18日发行的《故宫名画清明上河图》邮票,全套7枚。图案前5枚为长卷式横连,图案截取画卷中描绘街景风光和汴河秀色的部分,后2枚为单票,图案展现的是御花园、城墙、城门和汴京桥等景观;其二是1969年5月20日发行的《清明上河图古画特写》邮票,全套5枚。前2枚连票为迎亲图,图案为迎亲乐鼓和花轿。后3枚为单票,图案依次为牛车、画店、茶摊。文/党玉占

中国台湾《清明上河图古画特写》邮票 1969年

中国台湾《清明上河图古画特写》邮票 1969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邮票 清明 《清明节》特种邮票 《故宫名画清明上河图》邮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