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科技或将揭开“鼎州窑”千年之谜

2016年04月11日 11:03 | 作者:赵建兰 任学武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从瓷片胎胚薄、釉色正、刻花精致来推断,这个遗址可能是一直找不到具体位置的唐代名窑‘鼎州窑’。”3月23日,记者从陕西省文物局获悉,运用科技考古手段对陕西省富平县银沟遗址出土实物进行的考证、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考古专家认为,银沟遗址很可能是文献记载的唐代“鼎州窑”,有望破解鼎州窑的千古之谜。

在古窑遗址区出土的精美瓷器残片

在古窑遗址区出土的精美瓷器残片

青釉印花碗

青釉印花碗

总面积2.3平方公里,发现318座窑炉

银沟遗址存在大量的古窑炉、古井、灰坑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瓷器、陶器、古砖瓦残片等。早在2008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该遗址就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点”;2011年,富平县政府将银沟遗址公布为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为进一步加强对银沟遗址的管理和保护,陕西省人民政府将该遗址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保护范围。

2012年,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开始对富平县银沟遗址进行了一系列的文物调查和勘探工作。该公司总经理陈建彬说,经勘探,银沟遗址总面积为2.3平方公里,发现古城遗迹、古窑炉遗迹、古墓葬遗迹等共1910处,截至目前,共发现318座古窑炉。从勘探的平面形制来看,窑炉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半圆形、马蹄形4种,有大中小3种尺寸。其中,直径为3至4.5米的大窑151座;1.5至3米的中窑115座;1至1.5米的小型窑52座。

“由于遗址年代久远,地层复杂且多已被破坏,要进行进一步的田野考古发掘有一定困难,因此,我们主要采用科技考古手段对遗物、遗存、遗迹进行考证和研究。”陈建彬说,为进一步认识银沟遗址的历史和文化价值,2015年5月,陕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组织成立了银沟遗址科技考古课题小组,采用科技手段对银沟遗址陶瓷标本进行测试、开展制瓷工艺研究,并对陶瓷标本进行断源、断代。通过机制创新、打破壁垒,让文物单位和高校、科研院所深度联合、协同创新。目前,共有浙江大学、国家轻工业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上海博物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科技考古中心以及景德镇市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5家单位参与其中。

科技为遗址断源、断代

“除发现烧制窑炉外,我们还发现了地表的大量窑具,其中,M型匣钵(烧瓷用的窑具之一)的发现更加证实这是一处高温烧瓷的窑场。附近发现的烧制陶瓷所用的瓷土,与文献记载中,唐宋时期的窑场都设在原料产地的习惯相吻合。”国家轻工业陶瓷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教授李川介绍,通过进一步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拉曼光谱仪对矿物标本进行物相分析得知,银沟遗址范围内存有高岭土、绢云质瓷石、方解石以及含赤铁矿量非常高的紫金土等,表明遗址出土的各类瓷种所必需的制作原材料,全部来源于当地,无论白瓷、青白瓷,抑或是黑瓷,均可就地取材。

在进一步的文物调查中,一件青釉印花碗吸引了诸多考古专家的眼球。该碗出土时口沿略残,内外壁上的青釉质地较细,碗心还刻有菊花纹,十分精美。热释光断代技术实验结果显示,青釉印花碗标本年代为唐晚期至五代;其他的青白瓷标本年代为五代至北宋早中期。由于出土的瓷器呈现青瓷、青白瓷、黑瓷和白瓷等多个品种,课题小组的专家们推测,这里的窑工从五代时期就已经掌握了胎、釉的二元(甚至二元以上)配方技术,这项技术的运用比景德镇窑早了近300年。

或为唐代名窑“鼎州窑”

长期从事陶瓷生产、研究、交流的富平陶艺村董事长徐都锋说:“从瓷片胎胚薄、釉色正、刻花精致来推断,这个窑场的烧成技术很高,很多残片虽经1000多年深埋仍然色泽鲜亮。据此专家们推测,这里可能是一直找不到具体位置的唐代名窑‘鼎州窑’。”

鼎州青瓷以釉色碧绿光洁的美誉载于史册。根据史书推断,这座窑址应该在陕西境内,但一直未被找到,具体位置始终是考古界的一大谜题。

银沟遗址和神秘的鼎州窑究竟有没有联系?据文献记载,唐代鼎州的设置在陕西有两处,一处在今泾阳县,设置于唐武则天时期,主要烧制青瓷;另一处在今富平县,设置于唐末、五代时期。按照以地名给窑址命名的习惯,加之此次出土的精美瓷器,银沟遗址很可能就是外界一直找寻的唐代名窑“鼎州窑”的窑址。考古专家表示,确定银沟遗址与鼎州窑的关系,既是此次考古的难点,也是创新点。一旦确定,中国古陶瓷研究的千年之谜将会被解开。

鉴于银沟遗址保护发掘的重要意义,陕西省文物局已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和相关市、县文物部门尽快组织编制银沟遗址的保护、利用规划,做好遗址本体和周边环境保护,坚持适度、合理利用原则,与城市文脉、记忆传承相结合做好遗址展示。此外,陕西省文物局还将指导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尽快在富平银沟遗址建立工作站,科学制定考古发掘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鼎州窑 科技 千年之谜 银沟遗址 古窑炉 青釉印花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