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吴建华:文化要结合产品来推

2016年04月11日 11:16 | 作者:张志勇 |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分享到: 

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丝绸产品一直绵延不绝,从春秋时期的吴缟,到三国两晋时的吴绫;从隋唐时期的绯绫到宋锦、缂丝;宋、元、明、清时期设置官府织造局,产品更是名目繁多,主要有漳缎、织金、闪缎、妆花缎、摹本缎、贡缎等。如今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苏绣、宋锦和缂丝。

吴建华在传统木织机前

吴建华在传统木织机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DNA, 2014年的北京APEC让社会大众第一次看到,我们民族DNA里还有这么一段神秘的代码:宋锦。如何把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用品,让民族文化的DNA在现代生活产生新的生命?苏州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说:“千年的工艺,必须与现代生活结合。不能赢得消费者,再好的文化遗产也只能躺在博物馆里。 ”

鼎盛丝绸是“新中装”宋锦面料唯一供应商,位于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盛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丝绸重镇,早在明清时期,这个镇就以发达的丝绸织造和繁荣的丝绸贸易名闻遐迩。如今,人口约40万的盛泽镇拥有各类纺织企业2500多家,无梭织机13万多台。

吴建华生于丝绸之家,1996年,他舍弃了当时人人羡慕的“铁饭碗” ,怀揣着仅有的4万元和他的“丝绸情结” ,骑着摩托车做起了丝绸贸易。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化纤行业在中国迅速发展,对传统的真丝行业带来严重冲击,在盛泽,化纤行业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传统丝织厂的经营变得举步维艰。2009年,“一根筋”抱着真丝不放的吴建华斥资承接了具有百年历史的丝绸老厂苏州东吴丝织厂,包括核心技术骨干和生产设备,全面吸收东吴丝织厂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这种情况下,宋锦织造也鲜有人问津,加之工艺师后继无人,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一次偶然的机会,吴建华在报纸上看到宋锦国家级传承人钱小萍发出的保护宋锦的呼吁,迅速找来了相关资料——东吴丝织厂就是新中国成立后能够大规模织造宋锦的两家工厂之一。

宋锦精美的工艺和图案让吴建华惊呆了。他随即以敏锐的嗅觉决定引进设备,进军宋锦行业,让这一古老工艺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来自原东吴丝织厂的伙伴们都很紧张,他们曾经经历过宋锦的衰落,而现在又要重新做宋锦,担心没有市场。但在吴建华看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用现代产业更好地降低成本。 ” 2012年,公司投入数百万元,成功研制了一台符合传统宋锦织造工艺和各项技术参数的电子提花机,实现了宋锦的产业化发展。

在非遗保护领域,传承与发展是一对矛盾的存在。设备能不能变?颜色能不能变?图案能不能变?工艺能不能变?在传承中发展,还是在发展中传承,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对吴建华来说,只有发展了才能更好地传承。通过和市场的接触,他体会到:“必须要变!不变就没有市场,就是死路一条。 ”

宋锦形成于宋代后期,距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2013年,在江苏省经信委组织的一次活动上,通过和香港设计师的交流,吴建华意识到:“如果消费者不买你的东西,一千年的历史,跟消费者不会发生任何关系,一千年前的东西跟一千年前的人有关系。 ”

攻克古老织锦技艺与现代生产设备的兼容,达成了“复活宋锦”的第一步。很快,吴建华开始了和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以及设计师曾凤飞、楚艳、画家卢禹舜的合作,充分发挥宋锦平整耐磨的特点,开始了多样化和多场景的研发。吴建华已经将宋锦制作成箱包、围巾和服装、汽车内饰、家纺等成品,并统一冠以“上久楷”这一始创于1889年的民族品牌。

普通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提升以后,对文化的追求自然就会浮现出来。宋锦能够作为“新中装”的面料,也是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回归。“文化的东西要结合产品来推,产品是非常好的文化载体。因为老百姓愿意掏钱买你的东西,你才有机会讲背后的故事。 ”吴建华认为,要讲好宋锦故事,就必须结合现在的市场,结合现在的时尚,让不同层次的人喜欢。

电子提花机帮助吴建华实现了宋锦面料的批量生产,让宋锦从博物馆里走了出来,走向时尚生活。不过在量化生产的同时,吴建华并没有放弃对传统工艺的坚守。

位于鼎盛丝绸内的中国宋锦文化园,有一个专门的宋锦文化展示区,除了展示宋锦的历史、宋锦织造技艺的发展、设备的变迁,还有手工宋锦织造现场。那里安放着高约4米、长约5米、宽约1 . 5米的大型木织锦机,织锦师傅神情专注地操作织机,让人想起一千年前的织锦情形。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吴建华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宋锦 丝绸贸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