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甘肃省卫计委主任刘维忠谈医改:“健康促进模式”在甘肃

2016年04月20日 08:54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彩C2016-04-20zx501_P_1_56_717_959_1298


甘肃医改工作先后得到李克强总理的批示和中央深改办、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充分肯定。其主要经验之一,是在我国目前医疗资源匮乏且发展极不均衡的现状下,通过健康促进模式改革提高群众健康素养,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把有限的医疗资源和资金让给切实需要医疗救治的病人,从而切实逐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就医现状。

“目前,我国医疗资源极为紧张,病人每天都在增加,如果不想办法减少病人,解决不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4月12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甘肃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刘维忠介绍该省医改情况时表示,只有变“改医院”为“改健康”,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不得大病,把有限的医疗资源和资金让给切实需要医疗救治的病人,才能实现医改的目标。

实际上,“改健康”也是甘肃省探索的重要医改经验。为此,甘肃省探索实践了诸多措施,成效明显。

关口前移,强化预防干预

其首要措施之一,就是突出疾病的预防。

“近几年,白血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我们调查发现,造成白血病的主要原因是服用抗癌药、装修污染以及放射性物质辐射。比如装修污染可能诱发白血病的问题,现在城里人大都知道了,但是农村人了解得还不够。我们把这些知识写到‘农村文化墙’上,告诉大家装修污染既包括家庭装修及家具造成的污染,也包括学校装修及教具造成的污染,这些都可能诱发白血病,从而提高大家对白血病的防控认识。”刘维忠介绍,对白血病实施全民干预两年来,甘肃省白血病患者比例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

白血病只是甘肃省卫计委实施预防干预的重大疾病之一。自2013年开始,甘肃省卫计委对疾病谱排序靠前且群众看病负担较重的10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白血病、终末期肾病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干预。每年针对其中5种疾病的患病原因和干预方法组织专家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第二年在全社会发动老百姓对这五种疾病的预防干预。“例如第一年我们干预了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肾病、白血病这五种病,这五种病甘肃有1300多万患者,若这1300多万人患病问题得以解决,‘看病难’也就同时解决了。”

这种调查和预防干预,还包括对其中影响公众健康的土壤、空气、水质污染等问题,向政府和相关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以解决。比如,协调交通部门改造道路从而减少车祸患者。

“我们通过动态疾病谱的后台数据发现,某地区收治的车祸伤亡患者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且该地区的此类患者又大都集中在一家医院。经调查,距离这家医院不远的地方,有一条公路的弯度设计不合理,从而导致了车祸的高发。听取我们的建议之后,交通部门对该道路进行了改造,车祸发生率就明显降了下来。”刘维忠表示,类似这种通过预防办法减少患者的事例不少,而这些又都验证了预防在健康管理中的至关重要性。

“甘肃是个穷省,经济条件和医疗资源在全国都处于倒数的位置,我们只能想方设法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基础的问题,用尽可能少的费用维护居民健康,走有甘肃特色的医改之路。”接受记者提问时,刘维忠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完善基层健康服务体系

突出疾病预防,需要健全的防控队伍及完善健康服务体系。甘肃医疗资源极其匮乏,防控队伍如何组成呢?计生专干是重要力量之一。

据刘维忠介绍,甘肃省所有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都加挂了健康教育所的牌子,在原有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职能上,增加了健康管理的服务职责。同时,省卫计委对计生专干进行农村20种常见慢病管理知识的轮训,实现了让全省1.88万名村级计生专干、1.66万名乡级专干逐步融入到基层健康管理服务队伍,形成了县、乡、村健康教育和管理机构。此外,还利用“陇家福·幸福寓所”等乡村计生服务阵地,联合民政等部门,探索推进计生服务+健康教育+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打造具有养老照护、生活扶助、心里慰藉为一体的多功能卫生计生服务机构。

开展长期巡回体检和个体化健康指导,则是甘肃省完善基层健康服务的又一力措。其主要做法是在县级卫生计生部门统一组织下,从县乡医疗、妇幼保健、疾病控制、计生服务机构抽调人员,在全县范围内对已患病人群长期开展巡回体检,建立完善个人动态电子健康档案;并由村社成立由乡镇包村干部、村主任和计生专干、村医、社队长组成的健康小组,根据健康体检结果,入户开展健康指导。对确需医疗服务的,合理分流到相应机构接受治疗,并指导患者报销医疗费用;对暂不需要医疗服务以及亚健康和健康人员,长期指导健康生活习惯,促使群众少得病、不得病。

刘维忠认为,健康教育应该是医疗卫生事业的最高境界,减少病人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努力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因而,甘肃省的健康教育队伍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每年搞40多场健康教育讲座,既培训医生又给病人搞健康咨询,努力提高农民的健康素养。

全省农村推广“村级三件事”

为提高群众的健康素养,甘肃还探索了一条重要经验———推广“村级三件事”,其中第一件事,就是采用“一病一墙”的宣传方式。比如糖尿病一面墙告知大家食用苦荞麦可降血糖,并发动农民种苦荞麦,结果是多数糖尿病人食用后血糖有所好转,这是用食疗的方法解决慢性病。

第二件事,是在每个月下雨天村民都赋闲在家时,让村医召集农民互相交流保健经验,交流土方子。“村医讲一些慢性病的管理方法,这是‘健康三农’,在各个村都开展起来已有数年。”

第三件事,是给每户农民发放一个“保健箱”。“保健箱”里有盐袋子、刮痧板、拔火罐器、体温表,卫计委组织专人挨家挨户进行保健培训(现在已基本培训完)。“比如盐袋子,农民把盐炒热里面加一些茴香、花椒叶等就可以治疗颈椎病、甲状腺结节、肩周炎等多种疾病,特别是对治疗老年人的前列腺肥大效果明显。农民掌握这些适宜的技术之后,对于一些小病的防控,就能实现甘肃提出的‘保健在家庭,小病在乡村,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刘维忠表示。

之所以要专门推行“村级三件事”,主要是因为甘肃省农民众多且防病意识差,所以“提高农民的健康素养是减少病人的关键”。通过一年多的多方努力,甘肃医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渭源县为例,在实施突出预防的健康促进模式改革之后,该县住院率下降了16%,门诊下降了3%。

在刘维忠看来,这些成果,都是农民健康素养提高的生动体现。



编辑:赵彦

关键词:健康促进模式 甘肃医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