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重视低价救命药公益属性 破解百姓“无药可买”困境

2016年05月06日 15:35 | 作者:杨朝清 | 来源:中国妇女报
分享到: 

四川人赵碧珍患有心脏病,需要开胸更换心脏瓣膜,因为手术必用药鱼精蛋白缺货,她只能在病房里排队等药。低价救命药,越来越高频率出现缺货。有医生分析,这与药品价格低,企业利润薄、无生产积极性有关,甚至有医生猜测,这可能是药品生产企业涨价的前兆。(5月3日《华西都市报》)

这边厢,患者的疾病具有“等不及”“伤不起”的焦急和迫切;那边厢,低价救命药的短缺,让他们求医问药的道路有了更多的无奈和艰辛。市场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的断裂乃至脱节,让患者处于 “无处购药”的尴尬之中。

原本可以给病人带来光亮和温暖的低价救命药,为何会出现周期性短缺呢?这些药品价格低,企业的利益空间比较逼仄,在生存理性的驱使下,企业会压缩甚至停止低价救命药的生产。说到底,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建构了一种并不稳固的利益关系,一旦企业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消费者就会面临“无药可买”的困境。

低价救命药在招标的过程中,“低价手段”通常都能奏效。可是,拿到生产批号之后企业却不愿意赔本生产,导致市场上的低价救命药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医药不分家带来的“以药养医”、大处方等医疗乱象,也会挤占低价救命药的生存空间。

原本可以便民、利民的低价救命药,如何惠及更多的老百姓?只有多一些“想老百姓所想,急老百姓所急”的共同体意识,低价救命药才能弥合“碎片间的缝隙”,找到不同利益群体共同的利益关注点。

许多公共问题的解决,政府、 市场和社会三方力量都各有责任,单纯依靠或者忽略某一方往往都是不可取的。将担子全部压在企业身上显然难以为继,公共部门的“制度补血”犹如“及时雨”——不论是出台鼓励低价救命药生产供应的招标、使用和报销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还是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只有实现企业与老百姓的“双赢”,低价救命药才会形成稳固的、长期的供求关系。

低价救命药事关患者特别是的生存生态,具有一定的公益属性,并不具备完全市场化的特征。只有将制度护佑和人文关怀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多种渠道来破解“无药可买”的困境,降低就医成本, 才能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 杨朝清)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低价 救命药 缺货 企业涨价 弱势群体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