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当代创新挑战钧瓷传统基因

2016年05月09日 15:07 | 作者:冯善书 |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艺术需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显出其勃勃生机。而创新不是盲目的,必须适合时代的审美趋向。”日前,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河南省禹州市钧瓷研究所所长张金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直言,自宋代以来,钧瓷已经在坎坷中发展了1000多年,到了今天,人们的思想和审美价值观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无视这一时代变革来发展钧瓷艺术,很可能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e675066d


QQ图片20160509150626


葡萄紫绿苔斑花插葡萄紫绿苔斑花插

发源于禹州市神垕镇的钧瓷,素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艺术享誉业界,与“汝、官、哥、定”一起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不过,在最近20年的艺术品“大牛市”中,这一古老的瓷种似乎没有景德镇、龙泉、建阳等其它瓷区的瓷种在市场跑得快,甚至远远落后于宜兴的紫砂陶。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代钧瓷产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很多新的问题和矛盾也必须依靠匠人们去一一讨论和厘清认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方面:

问题1 脱离传统的创新能否叫创新

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掀起一股“刘富安热”;而一大批当代艺人的钧瓷作品也通过外交渠道陆续走出国门,让中国的钧瓷艺术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在今春接踵而来的深圳文博会、广州艺博会等大型展会上,钧瓷也将照例成为重点参展的瓷种。种种迹象表明,中国钧瓷正在唤起国内民众对这一传统瓷种的关注。

不过,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资本的节节渗透,当代钧瓷作品的销量和价格虽然在不断水涨船高,然而,当代人审美观念的改变也在倒逼着这个产业上游的艺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由此也引发越来越多的争论。

与前人相比,当代钧瓷无论在釉料、窑炉,还是工艺、釉色和造型等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匠人们争论最多的问题还是在审美上,到底应该回到传统,还是应该摆脱传统的束缚自由创新?

记者调查发现,不管是在禹州当地,还是在广州、深圳等全国其它城市的陶瓷市场上,记者看到的当代钧瓷作品,器型多照搬古人的款式,以梅瓶、出戟尊、玉壶春等传统器型为主,在釉色上都是以红色为主调,视觉效果上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真正反映当代性的作品少之又少。对此,张金伟持批判态度:“就目前来看,众多钧瓷厂家依然在生产市场需求量小、没有针对现代人生存生活需要、没有实用性、没有创意设计的传统工艺品,俗艳的色彩与堆砌的器型充斥市场,无法满足时代的审美需求,终将被时代所淘汰。”他认为,只有转变观念、厘清概念、提升技术、强化创意,钧瓷产业才能呈现良性健康发展,才有可能带动艺术品拍卖、物流、古玩市场、陶瓷机械等相关陶瓷产业链的壮大。

不过,对于目前行业内出现的创新潮流,业内也有不同声音。钧瓷发烧友卫晓峰就认为,现在有很多匠人在釉色和造型等方面作了很多探索和努力,有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向前推进,有的则完全脱离钧瓷的传统创造了一些新的艺术形式。对于前者,他持支持态度,但对于后者,他并不认同那是对钧瓷的创新。“钧瓷的传统成色基因是铁和铜,用其它矿物质来在陶瓷上着色不是不可以,只是不能归入钧瓷的釉色体系。”

另一位匠人丁建中则认为,钧瓷的本质就是窑变,只要坚持窑变这个底线,你可以加入任何元素,只要能提升钧瓷窑变效果,都不离钧瓷本质。“宋代早期钧瓷主要是天青、天蓝、月白色,后来铜元素引入钧釉,到清末恢复钧瓷时期,钴元素引入钧釉,到21世纪末我在钧釉中引入铬元素,难道就不是钧瓷了?我不吃螃蟹总会有人吃螃蟹,我就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吧,这可以让时间去检验,让后人去评说。”

问题2 “大师”满天飞是否有利行业

受下游买家和收藏者普遍看重陶瓷作者的身份头衔的心理影响,近十年来,禹州当地的陶瓷匠人也掀起了一股参评“大师”的热潮。“大师”评选对当代钧瓷产业是利是弊?评上了“大师”就意味着工艺水平也相应提高了吗?

此前,国内知名陶瓷学者王洪伟博士撰写的一篇《滥发“大师”帽子成为陶瓷界一道怪异景观》在全国的陶瓷界引起了激烈争论。

“从地方级大师到国家级大师,不同机构协会评选的各类‘大师’称号就有将近20种。但具讽刺意味的是,近百年来,中国大陆日用陶瓷整体上在当代世界陶瓷王国里处于地摊货层级,设计观念落后,质低价廉,甚至为海外陶瓷名牌贴牌生产,成了世界品牌陶瓷的加工厂。中国陶艺在国际上的品质低地位并未因近年来诸类、诸级陶瓷艺术‘大师’的极速‘生产’而有所改观。成千上万陶瓷艺术‘大师’未能创造出世界级的陶瓷艺术极品,未能创造出与千余年前祖辈陶瓷艺人比肩而立的陶瓷器物。”日前,王洪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仍然对目前业内流行的评“大师”风气持批评态度。

王洪伟的观点不无道理。当前,丹麦“哥本哈根”、德国“梅森”、法国“爱玛士”、英国“皇家道尔顿”等陶瓷品牌被誉为世界顶级的陶瓷品牌,这些品牌历史最为久远的如“梅森”创烧也不过300多年,与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根本无法同日而语,但是,这些国外品牌不仅影响力在国际市场上广受认可,而且价格也卖得非常贵。为什么不像国内有那么多“大师”撑场,他们的陶瓷产业也能发展得那么好,值得我们深思。

“在一大批当代艺人的努力下,钧瓷工艺快速发展,禹州成长为全国最重要的青瓷、白瓷、炻瓷、建筑卫生瓷、园林瓷——特别是高低温颜色釉陶瓷重镇,不仅带动古代汝官窑、钧官窑、耀州窑、磁州窑、唐三彩、黑釉瓷、官瓷、哥瓷、定瓷等历史名瓷的恢复研烧,也大大推动当代钧瓷工艺的繁荣发展。”王洪伟对记者说,以前很多人只知道神垕的仿古瓷做得很厉害,并不知道神垕的当代钧瓷工艺同样获得繁荣发展。王洪伟认为,这一方面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钧瓷烧造长期局限于神垕一镇,政策资源有限、宣传推广不力,当代钧瓷工艺的繁荣发展并不为外界熟知,一直处于封闭“自成长”,与国内国际陶瓷界交流不多。另一方面则由于当代钧瓷作品虽然工艺性强、实用色彩浓厚,但艺术性严重缺失,流通到市场上的很多作品没有明显的时代性,无法取得当代人的审美认同。

他认为,拉动当代钧瓷产业发展“火车头”应该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真正的艺术创新,这不是评一大堆“大师”就能解决的。

问题3 添加化工料会否影响人体健康

食品行业的乱添加现象大家都广有所闻。实际上,在陶瓷行业,这一现象也时有发生,并且受到收藏者的日益重视。

此前,南方日报曾经报道过,在调泥的过程中添加金属氧化物,是紫砂制作工艺中一种较常见的行为,其目的是使其色泽丰富,提高明度。把原矿紫砂与白泥相拼,适量加入氧化钴,可制成墨绿泥;适量加入铬锡黄,可制成枇杷黄色……至于紫砂矿土中添加化工原料,在低端壶品较普遍。

在钧瓷制作工艺中,也有匠人习惯在原矿釉以外引进其它因素来达到成色和增色的目的,个别匠人甚至直接添加化合物。大家知道,最早的钧瓷是利用铁和铜这两种物质来成色,譬如钧蓝就是铁成色的,红是铜成色的。但是,后来一些匠人在探索中发现,引入铬、镍、锰、钛、钴等其它元素,可以让钧釉的颜色变得更加丰富,或者更容易形成。

一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有些添加是出于艺术创新的需要,有些添加则是为了弥补工艺上的不足。对于一个行业来说,要完全杜绝添加是不可能的,微量添加对人体无害的物质也并没有那么可怕,但不管是出于哪种目的的添加,都应该有一套科学的标准来对添加的量度加以规范。目前,陶瓷行业在这方面规范还远远不够,有些方面甚至还没有起步,仅靠匠人的自律意识来维持秩序肯定是不行的。


编辑:陈佳

关键词:当代创新 挑战钧瓷 传统基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