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以“卡尔多改进”化解去产能失业

2016年05月10日 14:17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当下改革都会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难以做到人人受益。用改革的收益去补偿受损的局部群体,去化解去产能带来的失业,更为现实。

据报道,近日李克强总理说,“我们推进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必须要做好职业培训、托底保障等工作。不能出现大规模失业潮,更不允许出现‘零就业家庭’!”

如何平衡去产能与稳就业之间的矛盾,不仅关乎到上百万产能过剩行业职工及家庭的切身利益,更关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大局。李克强总理要求,去产能不能出现大规模失业潮。我认为,兜底基本保障之外,还需要建立双向激励性补偿机制,来充分调动就业者和雇用企业的积极性,以化解去产能带来的失业。

宏观政策往往由微观层面的万千个体承接,去产能政策落到千万普通公众身上的,恐怕不仅仅是“光荣历史使命”,更有失去“养家糊口”工作的现实困窘。据人社部估算,仅仅煤炭、钢铁两个行业将涉及180万职工的分流安置,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今年“去产能”重点行业的人数恐怕也不会少。据报道,武钢职工刘汉生的几个老同事分流后,每月拿着2000块钱,在家无所事事。他们不是不想找工作,而是实在找不到合适工作。

现代公共决策要求民生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尊重个体权利,不能仅仅从政策制度者角度出发,还要站在受政策调整个体的角度思考问题。简言之,就是要顾及被调整对象的利益。改革开放初期,这可通过“帕累托改进”来实现:一项政策至少有利于一些人,而不会对任何其他人造成损害,使改革能比较顺利地推进。例如双轨制,不触动原来的计划经济,同时开辟一个自由市场,愿意的人可以在自由市场上交易。所有的人没有受损的,只有受益的。

然而,当下改革进入深水区,这样的改革机会已经很少了。当下改革都会涉及复杂的利益调整,难以做到人人受益、皆大欢喜。如果仍按照“帕累托改进”的改革思维,整个社会变革都无法进行。经济学家给出了新的改革思维——形成“卡尔多改进”,即可以用总的改革收益,补偿一部分可能在改革中受损的群体。如果一个人的境况由于变革而变好,因而他能够补偿另一个人的损失而且还有剩余,那么整体的效益就改进了,这也是福利经济学的一个著名准则。

去产能显然无法做到“帕累托改进”,一个竞争力不强的职工因此受到损失,而提升经济效率的改革利益大于局部损失。关键在于“卡尔多改进”,用改革的收益去补偿受损的局部群体。

怎样才能更好地用改革收益来补偿去产能职工失业问题呢?首先,用双向激励手段,引导产业过剩行业分流安置职工实现再就业。以武钢被分流的职工为例,在家每月领2000元钱,也可以将这两千元补助给愿意雇用并提供3500元以上工资的公司。同时,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专门增设新岗位供其选择,大量劳动力赋闲在家,不利于生产率提升。

其次,扶持自主创业,鼓励其中有能力的分流职工依靠自己创业实现就业。如补贴银行利息、提供小金额担保、减轻税负等。还有,加强职业培训,让他们掌握谋求新的职业方法和技巧,可以在更广的领域实现再就业。眼下,很多国有企业下岗员工通常首选国有企业,而不愿意去私营企业,其中就有受限于职业技能的考量。而这些成本不妨归并到去产能的总体成本中,用改革效益去对冲。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卡尔多改进 去产能 失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