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中国园林博物馆迎来建馆三周年馆庆

“布上青花——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展”华丽亮相

2016年05月18日 14:14 | 作者:张春莉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与会专家认为,无论是从工艺、纹样造型还是艺术特色上来讲,此次展出都代表了中国蓝印花布图案和技艺的最高水准。

展览在实物、文献展出的同时,还增加了蓝印花布技艺的演示互动区域,可以让观众动手体验蓝印花布刻版、刮浆、染色、刮灰的工艺环节,更好的体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切身感受我国传统印染的艺术魅力。

蓝印花布,又称“药斑布”。据史料记载,其起源于南宋时期江苏苏州嘉定地区安亭镇(1958年划归为上海),是以传统的镂空版刮浆防染而成,她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蓝印花布以蓝草为染料,用黄豆粉、石灰粉刮浆防染,采用手工刻版、手工刮浆、手工染色等工艺印染而成,图案吉祥喜庆,健康质朴,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全手工的印染技艺、简洁自然的蓝白之美,更是令其闻名于世。

作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现担任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1996年,吴元新在江苏南通创办了全国第一家蓝印花布博物馆。2006年。由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申报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遗,南通也由此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蓝印花布之乡”,蓝印花布还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

吴元新向与会者介绍,蓝印花布成为民间应用面最广的生活纺织用品至少延续了近千年,是农耕文明重要的标志。他列举,在江苏民间,男子以穿蓝衫长袍,女子以穿蓝印花布为美。蓝印花布曾广泛应用于百姓的生活,伴随着人们的一生:从初生婴儿的襁褓布到牙牙学语时用的“五毒”肚兜,从上学盖的“状元及第”、“三子夺魁”的被面到结婚喜庆中用的“麒麟送子”、“和合二仙”、“狮子滚绣球”的包袱布,从平时生活中用的“吉庆有余”、“凤戏牡丹”纹样到年老时的“福寿双全”、“鹤鹿同春”图案的帐檐,百姓们将自己所有的精神愿望都寄托在最常用的蓝印花布中,“这些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纹样,造型优美寓意美好,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为了让蓝印花布能重回现代人们的生活中,40年来,吴元新设计创新了近千件蓝印花布现代作品,其中有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收藏,还先后获得了40多项外观设计专利。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蓝印花布已由原来的单面印染发展为双面印花,由蓝白单色发展成复色,面料由棉布发展为真丝,不断丰富拓展蓝印花布的形式载体,已形成蓝印花布包袋、鞋帽、围巾、桌布、壁挂、服装等十大品类。作为感知中国的文化符号,南通蓝印花布作品还多次在美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比利时等国家进行展演活动。

有关专家指出,吴元新是蓝印花布的抢救者和保护者,是传统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人,更是蓝印花布的研究者,是蓝印艺术这一圣地的忠诚守望者。诚如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所说:“我们需要有像吴元新这样的一些人,有这样的文化视野,有这样的文化眼光,有这样的奉献精神,有这样的责任感,站出来守护我们的文化、弘扬我们的文化。今天我们给元新更多的是光荣,明天更大的是压力。但我相信,元新不会叫苦,因为他每一分钟都要讲蓝印花布这四个字,他怕一不讲,蓝印花布就没了。”

事实上,吴元新为了蓝印花布的可持续传承,先后培养了20多位传承人,并让自己的女儿女婿一起做蓝印花布。在做好蓝印花布保护和技艺传承的同时,他还女儿吴灵姝用了近10年时间编著了国家重点图书《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技艺》和《南通蓝印花布》等十部专著,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课题,系统的研究蓝印花布以及民间传统印染的历史、图案、工艺等,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更好的传承和研究蓝印花布工艺。

谈到传承、保护蓝印花布的初衷,吴元新表示,目前社会正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迅速转型的时期。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外来五彩化学染料广泛应用,使得传统的纺织印染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曾经衣被天下的蓝印花布也面临着濒危境地,全国大部分印染作坊都逐渐停业,印染技艺人员大多改行,“而在当时交通相对闭塞的江苏南通,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南北交融的民俗风情,使南通蓝印花布在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并成为国内唯一不间断传承蓝印花布的地区,蓝印花布技艺在江苏南通得到了原汁原味的保护和传承。”

如今,传承了千年的布上青花,又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带着淳朴典雅的江海风韵走上了国际舞台,走进了中国园林博物馆展,绽放着蓝白艺术的古老魅力和时代气息的别样美丽……

编辑:陈佳

1 2

关键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上青花 南通蓝印花布艺术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