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名校“掐尖难”,难更要规范

2016年06月12日 10:28 | 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光明网评论员:随着2016年高考落幕,940万考生的招生录取战役打响。一如考生家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的著名高校,也要面对另外一种烦恼——通过高考,招收到优秀生源正变得越来越难。

这是年复一年的熟悉场景:高考一结束,“状元季”就来了。考生还懵懂不知的时候,高校掐尖的绣球就飞起来了。眼下,北大清华都感叹掐尖之难,可见高招选拔机制与人才流动机制正呈现出多元而复杂的态势。

客观地说,“掐尖难”之所以成为教育议题,冠冕堂皇的理由有两个:一是高考改革如火如荼,精英教育早已转身为大众教育。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标志着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5年,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40%之高。这个时候,高考的普适功能就要优先于拔尖功能。最明显的结果,就是题目简单化、评分人性化。日前发布的《2016年高招调查报告》称,近年来,高考试题难度下降明显,考试区分度降低,高分考生越来越多。报告分析了几个趋势,包括高考试题难度呈下降趋势、高分考生占比率逐年上升、女状元越来越多。这难免会让顶尖高校措手不及,因为优等生从具象的个体区隔为抽象的群体。

二是高等教育市场的大门早被打开,教育资源配资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就像北大招生组专家说的,“意大利、荷兰、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很多学校都来了,虽然学校质量参差不齐,但国外高校到中国抢学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上月初,在第21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上,拼就业、拼伙食、拼奖学金……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参展高校和教育机构为揽生源使尽解数。还是数字更有发言权:据英国内政部最新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有近71000人获得赴英留学签证,比去年同期增长10%;截至2015年12月,共有35.6万国际学生持有加拿大学习许可,其中超过12万为中国留学生,这一数字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1.6%。在全球视野之下,优质高校显然不只北大清华几家。更重要的是,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将“中国留学生”视为关联产业的支撑点,哪怕是“蓝天白云”的环境比较优势,也很容易动摇考生择校的偏好与取向。

当然,名校“掐尖难”,高校“招生难”,这都是一脉相承的逻辑。此前不久,中国教育在线发布了《2016年高招调查报告》,生源危机已经不只是冰山一角。不过,用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的话说,“虽然生源危机已经影响到高校的招生,但是还没有直接触及根本。千校一面的现状还普遍存在,仅从专业看,地方高校之间没有任何区别。”比如以湖北为例,全省67所本科院校中有62所院校开设有英语专业,紧随其后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57所)、视觉传达设计(54所)、环境设计(51所)、市场营销(50所)……这样的高校专业结构与校际差别,如何能吸引高分考生“情有独钟”呢?

如果登高望远,少数高校一呼百应的日子一去不返,未必就是坏事一件。大学是人学,如果所有的大学都贫富不均、千人一面,对于学生及社会而言,也未必是好事情。如今,市场分化、格局转换——尖子生不再那么“独领风骚”,名校也有了掐尖的烦恼,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是改革的倒逼之力。

需要提醒的是,越是“掐尖难”,越要难而有序、难而守节。好在教育部刚刚发布《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莫过于“填报志愿结束前,招办不得向高校提供考生高考成绩”。这一条,被多情人士解读为对去年北大清华为抢生“掐架”的回应。但不管怎么说,规定有了,禁令在了,如果状元还是违规而出、如果掐尖还是有禁不止,那么,相关部门若再心慈手软,就不只是“教改颜面”的小事一桩了。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高考 录取 高校掐尖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