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新曙光新曙光

新中国第一种驱虫新药的研发

2016年06月16日 16:29 | 作者:郭仲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安东制药厂”创建于1954年7月1日,建厂初期有三个车间:分别生产“红塔糖”“兽用针剂”“成药粉”等老药,市场销路不好,原因是没有适合需要的新产品。

郭仲文

郭仲文

当时的“安东制药厂”是“市工业局”办的小药厂,规模小、资金少、设备简陋、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欠缺。在诸多困难和问题面前怎样开发研制新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问题。新药的品种选择取决于市场的需求,而研制新药能否成功必须要以科学的方法和高超的技术为基础。于是,我们开始千方百计寻找各种信息,在资料室里査看各种制药杂志,选择新药品种。

有一天,我突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内蒙古草原上的马和羊因缺少“驱虫药”死亡率高达20%,牧民们损失惨重。正在此时,中央药管部门又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国内急需开发牲畜驱虫药“硫化二苯胺”,而这次会议我厂因故未能参加,长春药厂接受了此项任务。但我厂也可以同时研发这种新药,谁的速度快谁就成功了。

我经过认真思考,决定改变思路、革新方法,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找到了新方法。一场看不见的竞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为了抢时间争速度,我白天参加生产,夜晚搞科研。新药硫化二苯胺的原料是二苯胺(进口品)、硫黄、碘片。制造硫化二苯胺必须先制成二苯胺,这种工艺很复杂,是用苯胺加压反应,达到5千克/平方厘米,以三氯化铝为催化剂,经8小时化学合成则得二苯胺,再与硫黄于反应罐内加碘片为催化剂在摄氏120度反应2小时,产生的硫化氢(毒气)排空,反应完毕降温,经粉碎便为成品。

我们在研制过程中想了许多新办法,如用小铁锅置于沙上加热,戴防毒面具和手套,用木棒来搅拌。这种方法虽简单、适用、方便、速度快,但却容易着火。在研制过程中,原料的配比、含量需要经过缜密思考和计算来测定,最后化验得出标准数据才算成功,如有一点纰漏就会前功尽弃。

经过几个月的煎熬和苦战,经历过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挫折,最后在失败一成功一再失败一再成功反反复复中得出了成功的硕果,新药“硫化二苯胺”终于问世了。

“硫化二苯胺”是国内空白新药,国家无鉴定标准。国家畜牧总局与中央畜牧兽药监察所,参照美国资料制定出国家标准,经熔点测定不达标,(不得低于礙氏179度)回来后经再三分析研究,重新测试终于在原料配比上找到了问题,经过重新配比微调数据和参数,这样出来的新药质量全面达标并通过了检测。

继而该药在北京、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进行马、羊的群体驱虫临床试验,开始时驱虫率并不理想,只有80%~90%,后来经请教畜牧专家徐素泰教授,他说:“驱虫药的粉末越细牲畜肠内接触面积越大,驱虫效率就越高。”得到启发后,我们将药品经风选粉碎机粉碎后再做驱虫试验,结果驱虫率高达99.8%,药效达到国内和国际标准,不仅填补了国内新药空白,而且还可出口创汇。

(作者系原丹东制药厂厂长;整理者张宝彦系丹东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本版文章选自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编《共和国亲历亲见亲闻书系——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

编辑:曾珂

关键词:新中国第一种驱虫新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