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英国“脱欧”及其外交影响

2016年06月28日 22:20 | 作者:​陆忠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二战之后,“大英帝国”在国际舞台渐被边缘化,但岁月沉淀下来的务实、敏锐、进取、逐利的禀赋,仍促使其不断图存求进,以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寻找最佳角色。但这个欧陆西北岛国与欧洲大陆的政治与心理距离,绝非如英吉利海峡般一衣带水,近在咫尺。

自1963年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迄今,这对“欧兄欧弟”围绕欧洲一体化的出与进、留与退,老戏常演,常演常新。如1972年加入欧共体后不久,玛格丽特·撒切尔就认为,英国高估了入欧之利乃“重大政治错误”;更为严重的是,国人越来越不考虑国家利益,而更多谈论欧洲的重要性。

1993年,经漫长的折冲樽俎,英国再次与欧盟“联姻”,但又刻意与之若即若离:不使用欧元,不加入申根;“入欧”迄今23年,经时光雕刻、岁月打磨,“一体化”概念天光云影,朱颜已改,如今张扬地宣布“离婚”,折射出其艰难心路:老牌帝国不甘以“欧洲一员”之位,受超国家组织支配。

回想起来,2015年5月7日,戴维·卡梅伦领导保守党赢得议会选举,为延揽反欧盟党派组成联合政府而承诺,2017年末之前就是否“留欧”公投。换言之,卡氏出于国内政治运筹的考虑,打起公投大纛。公投揭晓后,老卡以尊重民意为由离开唐宁街,似乎早做好“大不了颠”的心理准备。

约一年前,前保守党首相约翰·梅杰在被问及“脱欧”概率有几何时,答曰50%。此次公投结果显示,3355万张选票中的51.9%赞成脱欧。看来,梅氏的预测是准确的,作为资深政治家,摸准了本国不安分、不服气、不买账的“脱欧”群体(其中不乏政治家、战略家)的思想脉搏。尽管投票前他也极力劝说留欧,但人微言轻,回天无力。

从国家利益层面看,“脱欧”与“留欧”的选择,实乃复杂而巨大的“战略方程式”,涉及景气、贸易、金融、就业、所得、教育、旅游、海关、移民甚或外交、防务、反恐、情报合作等国家安全方面的诸多事务。要言之,此系国家事权,实乃运筹于庙堂之上的国之大事。

一般来讲,如此大事须由白厅的相关部委反复推敲、制定预案,交由议会外事委甚或唐宁街的安全内阁定调,再交由国民选择;应是由上而下的决策过程,而非自下而上、轻率地付诸一人一票。事后,英伦三岛数百万人连署要求再次公投,证明不少人对仅凭切身利益或朴素感情投票的反悔。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只能顺其自然。固然,“脱欧”不至于给英国的外部安全环境带来毁灭性影响,但新旧交替,必乱一气。自“脱欧”之日起,伦敦将忙于打离婚官司,漫长离婚路,短则两三年,长则四五年,对其国际地位、对外关系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

抚今思昔,从丘吉尔到撒切尔,再至卡梅伦政府,英国外交基本遵循“三环外交”思想:昔日牵挽美欧苏,今日携手美欧中。不论是敌我友,抑或你我他,运筹这组三角关系,需竭尽全力寻找利益与原则的平衡点,同时在三个鸡蛋上跳舞。而这正是英国外交的看家本领。

从对欧外交看,英国历来喜欢打欧洲牌,即谋定后动,牵线搭桥,为本国外交作最佳服务。“脱欧”之后,英必须思考如何重新构筑与欧盟乃至对德法意等国的双边关系。

在对美外交上,英国仍将致力于保持“特殊关系”,为其对欧、对华外交服务。英美围绕“跨大西洋经济贸易协定”(TTIP)等方面会有龃龉、鼓点不一,但不致有太大折腾。

展望中英关系,两国“站在合作的黄金十年边缘”。这种战略态势,乃伦敦基于全面中国观毅然拍板使然,亦受益于双边关系内在动力推进,两国关系不会一“脱”就变。

(作者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国际问题专家)


编辑:薛晓钰

关键词:脱欧 英国 TTIP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