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李书潜:让泽库“亮起来、暖起来、净起来”

2016年07月11日 08:47 | 作者:邢贺扬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过了这个垭口再往上走,就看不到树了,空气也越来越稀薄。”在前往泽库县的阿赛公路上,援青干部、泽库县副县长李书潜道出了该县的恶劣自然环境。

泽库,藏语名字“夏德日”,被诠释为“高寒偏远连鸟都难飞翔的地方”,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500米以上,全年有9个月的取暖季。

2013年初到泽库时,一间20平方米的屋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黑色沙发,一间不足4平方米的“卫生间”被改装成卧室,里面摆着一张单人床,这就是李书潜办公、居住的全部空间。“晚上不能关窗户,哪怕是冬天,一关上窗户就喘不上气。”李书潜说,刚到泽库的时候,因为高原反应严重,自己整宿整宿睡不着觉,夜里会憋醒两三次。

对于身在异乡之人,最大的困难是孤独。为了熬过漫漫长夜,李书潜前半夜和妻女打电话聊天,和老妈微信视频,让家人放心。后半夜就看书、听广播。因为没有电视也没有邻居,李书潜还在网上买了一只陶笛学习自己喜爱的曲目。直到一年半后县里建成了周转房,住宿情况才有了较大改善,可直到现在,晚上睡不着觉也是常态。

“我刚来的时候,到泽库的路都是土石路,从县城到州政府所在地同仁县开车要两个半小时。现在隧道通了,路也硬化了,一个小时就到了。”一路向前,眼前是一片辽阔的草原,零星散落着牧民的毡房。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再美不过的风景,但作为一名援青干部,李书潜想到的远远不止这些。

泽库县地处三江源保护区腹地,当地牧民为中华水塔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环境好了,但贫困落后也是事实。第一次到泽库,说是县城,其实就是一个十字路口。没有路灯,入夜之后一片漆黑;冬天没有暖气,冻得人睡不着觉;满大街连个公厕都没有。”在这样的环境里,老百姓怎么安居乐业,更别谈发展经济了!那时的李书潜就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不懈的努力,让泽库“亮起来、暖起来、净起来”。

即将到达县城时,一片红顶白墙的院落整齐地排列在县道两排,在高原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整洁宁静。“这是这几年我们在牧民定居工程的基础上实施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不仅水电入户,而且还按当地的民族习惯配套了宗教活动场所。现在有些牧民还用这些房子办起了民族手工艺加工厂,带动群众就业。”李书潜又指着县道两旁崭新的路灯介绍:“还有这些灯,现在也都亮起来了,以前光有个杆,其实没通电。”

走进泽库县城,这里早已不是“只有一个十字路口的小街”,热热闹闹的街道上商铺林立。李书潜说,3年来最让他自豪的,就是终于让泽库“亮起来、暖起来、净起来”了。3年来,县里共架设了414盏太阳能路灯;建起了锅炉房,保证居民供热;建设了3座高标准水厕,改写了高原县城无水厕的历史。“现在晚上远远望去,星星点点的灯光点缀的县城好似高原上的明珠。”

说起这3年在泽库的工作,李书潜总是谦虚地说自己做的项目没有其他县多、没有其他县好。但是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在这个极度高寒缺氧的地方做事,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2014年冬季的一天,下乡督察项目的路上,李书潜的车辆陷入雪盖下的冰河,方圆几公里空无一人。他在司机的配合下奋力推车,飞转的车轮卷起的冰水浸透了他的衣裤。最终,车辆得以摆脱泥泞继续前行,可当天晚上,浑身湿透的李书潜就发起了高烧。

2014年8月,天津医疗卫生系统专家来黄南义诊,无意中发现李书潜后背有一个疑似黑色素瘤的肿包,这是高原强辐射下的易患病,非常凶险。回天津手术后,李书潜不到半个月就赶回了泽库。没想到,因数小时内海拔上升过快,当晚尚未彻底愈合的手术刀口迸裂,鲜血直流,只好被同事送去县医院二次缝合包扎。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伤口缝合不理想,直到现在一到阴冷天气,伤口处就会疼痛难忍。“我来这之后经常‘倒下’,都已经习惯了,而且一般小病也不影响工作。”说起自己身体上遇到的困难,李书潜总是用幽默和乐观一笔带过。

还有不到1个月,李书潜就要结束援青工作回天津了。3年前的7月,当李书潜以一个援青干部身份奔赴青海时,却很少有人知道,那天正是他父亲去世第100天。李书潜说,父亲的离开,让年迈的母亲更加依赖儿子,几乎每天都要跟他视频聊天。“真得感谢现在科技发达了。刚来的时候泽库没有网络,每天晚上和家人只能打电话。现在我教会了母亲视频,虽然两个人相隔千里,但是能看到彼此也很幸福。”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李书潜 泽库 雪域高原 第二批天津援青干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