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合作戏中的“北角南演”

2016年07月14日 10:36 | 作者:张景山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先师翁偶虹先生,曾有《合作戏》一文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广受关注。限于篇幅,翁老当时没有能将该文展开详述,十分遗憾。

《连环套》剧照 李少春、袁世海、叶盛章合演

《连环套》剧照 李少春、袁世海、叶盛章合演

我当年向翁老求学时,他常常讲述昔日京剧界合作戏的诸多趣闻,令人神往。如今,我将翁老当年所谈却未写入文章的故事记述下来,与京剧爱好者们重温这段民国时期的梨园佳话。

北伶南下蔚然成风

戏剧界有个词叫“北角南演”。所谓的“北角”,是指北京的戏曲演员,其中也包含有少许天津、东北等地的演员。“南演”,则是指“北角”接受上海戏院的约请,南下赴沪演出。

旧时的梨园界,素有“学戏在北京,出名在天津,挣钱在上海”的说法。上海这个码头,在清咸丰十年左右,只有姑苏的昆班和绍兴的武班。同治三年,出现了徽班。直到同治五年,才有定海人刘继忠在宝善街开设丹桂戏园,并到北京广邀京角。

那时,北京的三庆班正在鼎盛时期,人才济济。刘继忠与三庆班主程长庚时常来往,程长庚便应允他约去老生夏奎章、铜骡子、熊金桂、周长顺、周长山、景四宝等名伶。京剧到沪,一炮而红。继之,孙菊仙、杨月楼、谭鑫培等人轮番受聘。或长期住班,或时去时来;北伶南下,蔚然成风。

不过,上海约角,很讲生意经。随着戏院日多,营业竞争逐渐激烈。真正有号召力的演员,如谭鑫培、孙菊仙、刘鸿升、杨小楼、梅尚程荀等,有时一角独邀,有时兼约数角,上海话叫“崭上加崭”。

这样的约请,无形中就形成了合作戏了。例如1919年,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荀慧生的那一期(上海约角,以40天或36天为一期;若营业红火,再续一期或半期),合作演出的《长坂坡》《翠屏山》《花田错》等戏,就留下了“三小一白”的菊坛佳话。

1939年,锋芒初露的宋德珠到黄金戏院演出。除宋德珠应带的助手外,加聘老生杨宝森,花脸裘盛戎、袁世海,武生吴彦衡。如此阵容,只有合作,方能办到。

1940年,童芷苓初到上海,巧运匠心地与马德成、雷喜福等老伶工合作演《翠屏山》等戏,别开生面。当时马德成70岁高龄,犹能引吭高歌,演出《凤凰山》《骆马湖》《独木关》;雷喜福以耄耋之年演出《六部大审》《选元戎》等剧,老而弥健,轰动一时。

1943年,黄金戏院又约请叶盛章、吴素秋,与盖叫天合作演出。盖、叶、吴合演的《武松与潘金莲》,盖、叶大轴合演的《三岔口》,以及吴素秋的《大劈棺》,每演必满座。同年,更新舞台约请李宗义、李玉芝、李多奎合作演出,称为“三李同芳”,票房始终不衰。

票房蹿红观众喝彩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上海天蟾舞台从北京约去张云溪、张春华、袁世海、陈永玲、胡少安等,演出《三岔口》《连环套》《大名府》等剧。

一期结束后,二张北返,胡少安南下;继邀李少春、李世芳、叶盛兰、叶盛章、王泉奎等。第一天打炮戏就卖了个大满堂,这一台戏,在北京舞台上也是难得一见的。接下来演出的剧目更是丰富多彩、绚丽异常,都是一时的好戏。

这一期结束后,李世芳乘飞机北返,不幸在青岛坠机。因此,又邀来旦角李玉茹、小生高维廉、丑角马富禄、武旦阎世善等,与李少春、袁世海、叶盛章合作演出。这一期里,每天都是票房蹿红、观众喝彩。

在这期间,还上演了翁偶虹先生编剧的《百战兴唐》。由李少春“一赶三”:前演雷海青,显露唱工;中演南霁云,显露做工;后演郭子仪,显露工架和武打。再加上袁世海演张巡,李玉茹演徐菡,叶盛兰演雷万春,叶盛章演李猪儿……一时间赞誉鹊起,连演满堂。

《百战兴唐》的盛况,出乎天蟾的意料,虽想再演,但下一期聘请的程砚秋已到上海。程先生的演出阵容,更为惊人。除“秋声社”班中的张春彦、曹二庚、孙甫亭、储金鹏、李四广外,还约请了多年不出演的老生王少楼。程先生一期演完,戏院老板别出心裁,又请其与李少春并挂头牌,倾倒了无数上海观众。

后来,戏院又从东北约来了唐韵笙,从北京约来了张云溪、张春华、郭元汾、宋遇春,从天津约来了赵晓岚,再加上上海本邦的赵松樵、于素雯等,呈现了一个京、津、沈、沪四方角色大合作的盛况。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北角南演,不仅丰富了上海的戏曲舞台,使沪上戏迷大饱眼福;更通过南北京剧演员的近距离交流,有效地推动了京剧表演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民国时期京剧艺术的一个新的兴盛景象。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合作戏 北角南演 李少春 袁世海 叶盛章 翁偶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