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争“夜郎”之名:同质化旅游规划应缓行

2016年07月21日 09:15 | 作者:周山仁 | 来源:新京报
分享到: 

每个地方自有它自己的名字、个性、气候、资源,以及其独特的文化气质,我们是它的孩子,我们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养活我们的产业,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用权力意志去强行改变它。

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大力推进旅游产业似乎是各地政府刺激经济的不二法门。君不见为争夺“杏花村”地名归属,今年4月,山西、安徽、湖北三省对簿公堂;最近贵州毕节的赫章县、遵义的桐梓县、铜仁的石阡县、湖南西部新晃侗族自治县等多个地方又为争夺“夜郎”国都邑所在吵得不可开交。

自从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之后,类似的闹剧一直没有冷场。比如徽州眼热大庸改名为张家界市后的旅游热度,将辉煌了数千年的“徽州”文化名片,葵花宝典般地改为“黄山市”,顿时,在无数文人骚客心中,那黑瓦白墙的徽派建筑、冠绝一代的徽州商人,都化作了一缕青烟、无迹可寻了。弄得很多徽州籍的海外游子,乡情无可依托,只能“且认他乡做故乡”了。

有些地方,为了争夺历史资源,争完了武松的故乡,还要争一下潘金莲、西门庆旧居,据说西门庆的生药铺都准备卖生态大补丸了。笔者几年前亲历过一件事,当时北京、内蒙古和山西正争夺慈禧太后的籍贯,本省电视台找我,让我给本省某地吹风:“慈禧太后就是山西某地人”。笔者当时还不懂得“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来了一通批驳,结果弄得大家都下不了台。为共襄盛举,山西某地竟然找到了慈禧太后写给老家的信件、御赐皮匣,甚至还找了一个西太后的托梦人。此事因为上级干涉不了了之,大抵因慈禧太后名声太坏云。

能理解地方政府为拉动经济、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所做的努力,但这种同质性的旅游规划实在应该缓行。

在一个经济健康的区域,一二三产的比例应该根据当地的自然、文化资源,按照市场规律,自然地形成一个合理的比例。比如某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则可以大力发展农业以及相关产业;某地矿产丰富,则可以在不影响环境的情况下,发展工业;某地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则可以考虑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无中生有地生造某些文化概念,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同质性地一哄而上搞什么旅游文化工程,有可能行而不远,最后达到预期。

尤其在工业不景气的情况下,政府部门似乎将旅游文化产业作为救命稻草,某地但凡有一点儿传说,马上“捕风捉影”地大造舆论;如果实在没有什么文化产品,则将目光投入到地下,君不见这几年各地考古工程的极力扩张——这一方面固然是房地产等大兴土木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地方政府利用考古成果,建立某某主题博物馆和文化遗址公园、湿地公园的推动等等。就笔者所知,山西晋北缺水某县,花巨资打造所谓湿地公园,结果公园成了半拉子工程,原来的河流、湿地悉遭破坏。

美谚讲“世界的中心就是每个人的故乡”,每个地方自有它自己的名字、个性、气候、资源,以及附丽于其上的文化气质,我们是它的孩子,我们可以顺其自然地发展养活我们的产业,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不是用权力意志去强行改变它。想想,如果中国的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到处都是青砖的古城、黑瓦的房子、雷同的店铺、一样的工艺品,岂不可悲可怕。

□周山仁(学者)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同质化旅游 旅游产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