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吕梁山上唢呐声声

许廷珍:见最多的喜 历最多的悲

2016年07月29日 15:43 | 作者:乔栋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一曲唢呐终了,嘹亮高亢的乐声回荡在吕梁山的沟谷间,染上了黄土高坡特有的苍黄。许廷珍一袭黑衣,缓缓放下了手中的唢呐,抬头凝望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悲欢空印在千沟万壑里。这位唢呐匠人,刚刚还鼓着的腮帮子抽动了一下,似乎有很多话要说。

清晨,许廷珍在山上练习。记者 乔栋摄

清晨,许廷珍在山上练习。记者 乔栋摄

许久,皱纹弯曲堆出了一张笑脸:我们“皮行”,见最多的喜、历最多的悲,曲终人散时,没了声息的,不仅是唢呐。

一把唢呐,三十五年

许廷珍出生在山西省中阳县,从17岁就开始拜师学唢呐。35年里,唢呐是许廷珍行走“皮行”江湖的身家性命。过了那个走街串巷、街头卖艺的年代,以唢呐为代表的民间乐队和传统婚丧依然紧密联结。

几十年中,许廷珍中间开过一段时间“小差”。“为了生计,中间有五六年去开四轮车去了。那段时间有空就吹一吹,但还是觉得做这个有干劲,不能扔。”他说,就跟喝酒一样,总得常喝,才能过瘾。

吹奏唢呐的人在一个团体里很重要。“唢呐是负责起调的,高还是低全看你,其他人都配合你。以前,一个乐队里两个唢呐、两个鼓、两个铲就能撑起来,现在还加入了小号等乐器,但是唢呐的角色依然重要。”

变化的还包括演奏内容。“现在加入了很多流行歌曲的调子,这和古法吹奏很不一样。以前简单的一个‘开皮’就有多种,”许廷珍边调试着吹唢呐的粽叶皮哨子边说,“以前‘开皮’很有讲究,根据氛围和人数多少来决定是‘大开皮’还是‘小开皮’,‘大开皮’中又分为‘大开门’‘华道子’等,都是由吹奏者视情况决定。”

正因如此,吹唢呐的人反应得快。“碰到背媳妇,你赶紧来个《猪八戒背媳妇》起调,俏皮轻快又应景。新人回来了,赶紧起调吹个《迎亲曲》。”

许廷珍正是这个“反应很快”的人。交流深入了,他的语速会不自觉地加快,不时伴着哈哈笑声。吹出名堂之后,方圆百里,经常有人过来请他们去演奏。

曲未终,人却散

有人高看,有人低贬。“有人说皮行是烂行道、下九流,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凤尾村出工帮忙,到了饭点,那家管事的说‘王八们还没吃饭呢’。”许廷珍笑着说出这话,似乎早已看透冷暖。

他的婚姻之路原本像其他人一样平淡。那一年,他刚20岁。去班主家练功夫的时候,他碰到了一个姑娘,爱情的花朵盛开在这对年轻人的心扉。考虑结婚的时候,准丈母娘知道了,明确表示反对:“谁家姑娘愿意找一个‘吹皮捣鼓’的?还不如找个木匠、泥匠,至少人家那是个正经手艺。”

许廷珍很通人情,经常去丈母娘家,“她家住城里西街,我住庞家会村,我去她家就拿些蔬菜什么的,时不时再放一盒烟。”一来二去,情之所至,丈母娘终于松口了。

两人很恩爱,结婚几年后,妻子利用自己敲鼓专长,加入了他的民间乐队,两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夫妻档”。这么多年,从工作到生活,练就了二人的默契。

“我们心意相通吧,一直以为就这么下去也挺好,根本没有想到会得上这样的病。”许廷珍的语速变得很慢。2014年,妻子查出肝癌晚期。“跑遍了医院啊,实在是救不下。”许廷珍哽咽了……

那一天,他的世界在恸哭。那天,中阳县几乎所有的民间艺人,拿着自己手中的乐器,自发来为这位同行吹奏、送行。

“人情练达即文章”

学艺这么多年,如同电影《百鸟朝凤》中那对师徒的成长,师父对许廷珍的待人接物产生很大影响。

“这个电影我专门跑到县城电影院去看了,作为不被人关注的一个群体,看了还是很有感触。”许廷珍说:“现在婚庆的队伍越来越多了,但是认真钻研这门功夫的越来越少了。”

许廷珍说:“师父对我非常严格。有一次我吹唢呐,当时吹错了,师父当场就叫整个班子都停下来,当着其他锣手、鼓手,就开始训斥我,让我自己去反思、练习,自己现在都能想到当时羞愧的心情。”

严师出高徒,许廷珍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唢呐艺人,除了技能出众,品行也是有口皆碑。师父去世后,许廷珍也一直在践行师父教给他的那句话:“人情练达即文章”。

现在,师父走了、妻子走了。平凡人的生活,如同黄土高原上偶尔飘过的那朵云。世易时移,那把唢呐凝结了他的过往和坚守。许廷珍说,他也没有别的想法,只是希望不管高兴还是难过的时候,都能拿出“老伙伴”来吹一吹、叙叙旧,这时仿佛爱人、师父就在身边一般。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许廷珍 吕梁山 唢呐 唢呐匠人 师徒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