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舌尖上的安全”不能放松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政协调研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2016年08月08日 09:37 | 作者:马桂祥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为切实了解广大消费者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政协从今年5月份开始,用两个月时间围绕“加强全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进行专题调研。

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存在“短板”

崇川区作为南通市主城区,辖区现有食品生产企业及小作坊200多家,流通领域食品经营单位7100多家,餐饮服务单位5200多家,农贸市场25个,监管任务量约占整个南通市的四分之一。近年来,崇川区全力推进食品安全全环节、全过程、全覆盖监管,经过深入持久的治理整顿,该区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基本稳定,巩固了食品安全稳定向好的势头。然而,“舌尖上的安全”须臾不能放松。调研组分析研究掌握的实际状况,认为全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监管体系不够健全。该区目前食品安全监管还是依赖区市场监管局组织实施,虽已在街道设立食品安全办公室、在社区设立食品安全协管员,理论上讲已沉底到边,没有监管盲区,但这仅仅停留在“有牌子”的状态,街道一级存在兼职太多,精力无暇顾及的情况;社区一级也存在协管员经费无保障、工作无考核、监管工作严重缺位等诸多问题。

监管力量比例失衡。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体制改革前,市卫生系统从事崇川辖区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的有40人,改革过程中下划该区仅6人,现有区市场监管局9成以上为原工商管理人员。面对改革后新增的食品、药品、质量、特种设备等专业职能,面对占全市1/4的监管体量和繁重的监管任务,专业监管人员捉襟见肘,由于市场监管局人员结构严重失衡,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力量显得尤为薄弱。

监管办法相对滞后。虽然该区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已经提出一些有关“互联网+”的设想和规划,并初步设想在狼山三鲜街试点推行“明厨亮灶”工程、在学田菜市场试点推行“豆制品溯源”,但手段创新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现已推行的“阳光厨房”仅仅是通过摄像头直接观看到后厨操作情况,没有设置可供阅看餐饮企业证照、食材来源、添加剂、餐厨垃圾处置等动态情况的查询系统,也没有顾客参与互动的信息平台。

技术手段势单力薄。作为监管技术支撑的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区级层面缺乏资源,至今仍依附于市级资源。在快速检测方面,该区现有农贸市场25个,其中农批中心1家,已建成符合要求的快检室2家(市农批中心、学田农贸市场),其余23家几乎没有规范的快检室。存在市、区职责不明晰,快检设施不完备、快检人员不落实等诸多不适应市场监管要求的情形。

各方合力

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6月,南通市被列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城市,成为江苏全省继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参与试点后的唯一地市级试点城市。为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调研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 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三位一体的安全责任体系。

统一认识,将食品安全与安全生产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来研究和部署。要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基层政府是第一责任人”的要求,各司其职,守土有责。各街道要明确“第一责任人”的责任,街道要设立食品安全办公室,并设有专职工作人员。重点社区要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信息员,并落实其基本报酬。

二、 加大政府投入,构建完善的人财物保障体系。

配足配齐专业人员和监管设备,政府要将食品安全专业人员的引进和设备的采购列入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有计划地补充急需的专业人才。财政要通盘考虑,增加食品安全难点问题整治、监管人员培训、检测资源整合、执法装备配备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切实补短、补缺、补软。

三、 创新管理手段,建立领先的技术支撑体系。

扩充完善现有食品餐饮量化分级内容,强化动态信息更新公布,深入推进“互联网+”运用,引入在线监管理念,建立远程实时监管、信息电子公告和消费者互动的全新网络化监管平台,打造“透明厨房”。加快推进肉类、蔬菜类溯源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贸市场快速检测点改造、建设,逐步形成“农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体系。

四、 落实监管举措,健全快速有效的监管执法体系。

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问题。加大食用农产品监管力度,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控制,严格管控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使用。加大农产品和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重点区域以及旅游景区、车站等就餐人员密集场所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对发现制售有毒有害食品的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坚决取缔,依法查处。(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政协委员、经济科技委员会兼职副主任)

编辑:薛鑫

关键词:南通市崇川区政协 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舌尖上的安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