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战理论 统战理论

阐释好参政党的中国话语

2016年08月11日 13:43 | 作者:任世红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条件下,民主党派何以定位,成为构建中国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 参政党:多党合作话语体系的核心概念

参政党是中国多党合作话语构建的新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恢复组织活动并得到较快的发展,对民主党派的政党功能定位成为绕不开的话题。1989年《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首次提出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这是中国多党合作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成为新时期多党合作话语体系构建的一个核心概念。

一是内生性。民主党派是从中国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政党,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自觉的抉择;民主党派参加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是扩大民主的本质要求。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不是西方选举型政党的移植,而是从中国政党政治的历史实践中演化而来的,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

二是原创性。政党的性质和实力决定了其在国家政权中的不同地位。在多党竞争制度下,国家政权体制内的政党有执政党与在野党、反对党的分野。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下,民主党派不是与共产党分庭抗礼的在野党或反对党,也不是联合执政的党。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定位,是从其长期的参政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是原汁原味的中国话语。

三是标识性。“和而不同、民主集中”是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理念和原则。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的政党主体不是平行并列关系,更不是自由竞争关系,而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团结合作关系。参政党基于“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政治逻辑而发生,是区别于“在野党”“反对党”的新型政党。

二、 主体性:参政党共识度缺失的症结指向

参政党的共识度是中国多党合作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变量。话语表达不能自说自话,话语认同也不能搞孤芳自赏。只有打通政界、学界与民间区隔的话语言说,才有生命力。毋庸讳言,参政党作为政治话语,主要局限于党派系统和统战系统的“圈内人”;参政党作为学术话语,仍旧是国内外政党政治研究的“生冷词”;参政党作为民众话语,更是显得曲高而和寡。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有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点严重消解着参政党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传播,如“俱乐部论”“联谊会论”认为参政党是结交朋友的平台、扩大人脉的网络;“花瓶论”“摆设论”认为参政党无足轻重、可有可无;“非政党论”“假政党论”散布参政党不以谋取执政为目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党;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参政党话语共识度的缺失,究其根源,是对其政党主体性的质疑或否定。

编辑:秦云

01 02

关键词:参政党 任世红 中国话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