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陈漱渝:鲁迅在厦门的日子

2016年08月15日 10:00 | 作者:陈漱渝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

鲁迅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显学,鲁迅的生平事迹、作品以及思想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鲁迅曾任教于厦门大学,在厦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不仅创作了多篇散文、小说以及杂文,而且作品中表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陈漱渝先生长期致力于鲁迅研究,更有多部相关专著出版,并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有着深邃的解读。今年是鲁迅逝世80周年,本文旨在探佚史实,以为纪念。

陈漱渝

陈漱渝

精彩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等五篇文章在体裁上都属于回忆散文,其共同特点是“史”与“诗”的结合。所谓“史”就是有生活依据,所谓“诗”就是有文学虚构成分。

■我们在阅读鲁迅厦门时期的通信时,要客观全面地看问题,不能简单化的以鲁迅的某些言论定是非。

简介:

陈漱渝,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鲁迅研究会原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丁玲研究会原副会长。他参加了1981年版《鲁迅全集》、1992年版《郭沫若文集》及2005版《鲁迅全集》的编注工作。专著有:《民族魂——鲁迅传》、《鲁迅史实求真录》、《假如鲁迅活到今天——陈漱渝讲鲁迅》、《鲁迅在北京》、《五四文坛鳞爪》、《搏击暗夜——鲁迅传》等二十余部,其中《搏击暗夜——鲁迅传》被评为今年的“中国好图书”,学术论文三百余篇。

在厦门大学的教学和创作

鲁迅1926年9月4日由北京经上海乘海轮抵达厦门,1927年1月16日又乘海轮离厦门赴广州,在厦门总共滞留了135天,不到半年。当时他担任厦门大学文科国文系教授兼国学研究院研究教授,开设了“文学史”、“小说史”两门课程,每门每周两节。听讲者除国文系学生外,还有英文、教育等系的旁听生。当年的学生陈梦韶写了一首白话诗,描写了他们对鲁迅的印象:

我昔读书初听见了鲁迅,

我以为他是姓鲁名迅鲁先生。

今秋您来主持厦大国学院,

揭晓了真姓名变成了周树人。

你们会稽周家三兄弟,

海内外还有谁不知情?

但我真不知这大名鼎鼎鲁迅,

就是周教授变成的精英。

鲁迅原本还想讲授“声韵文字训诂专书研究”,因为国文系学生原本不多,选修该课的人更少,所以没有开成。鲁迅讲授文学史的教案,就是后来整理成书出版的《汉文学史纲要》。这个书名是许广平后来拟定的,刚印成讲义时,前三篇每页的中缝印的是《中国文学史略》或简称《文学史》,第四至第十篇印的是《汉文学史纲要》。实际上,这部教材既不是汉族文学史,也不是汉代文学史,而是从文字起源讲起,一直讲到汉代的司马相如和司马迁,是一部未完成的《中国文学史略》。这部教材虽然简略,但有许多精辟的评价,至今仍是学术界的定评。被引用最多的是对《史记》的评价:“恨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唯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弄臣”就是专为帝王狎玩取乐之臣。“楮(楚)墨”就是纸墨,因为楮木的树皮可造纸。“身世之戮辱”指司马迁受了宫刑,“畸人”我理解就是那种特行独立的人。《春秋》是一部编年体的史书,经过孔子增删,成为了儒家经典;而《史记》是一部纪传体的通史,一些观念并未受儒家思想束缚。为农民起义领袖陈涉立传并摆到“世家”的位置就是一个突出表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寥寥10字,既肯定了《史记》的历史价值,又肯定了《史记》的文学价值。

在厦门期间,鲁迅创作了五篇回忆散文,总题为《旧事重提》,后收入《朝花夕拾》。这五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其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不但是国内中学课本的传统教材,《藤野先生》还被译成了日文,上世纪30年代传播到台湾,90年代被选进了东南亚的教科书。鲁迅说,这五篇是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写的。当时他被北京学界排挤,脱离了新文化策源地,对厦门的生活又很不适应,孤立海滨,跟社会隔绝,因此只能从记忆中挖掘创作素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等五篇文章在体裁上都属于回忆散文,其共同特点是“史”与“诗”的结合。所谓“史”就是有生活依据,所谓“诗”就是有文学虚构成分。比如鲁迅对“百草园”是这样描写的:“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段文字里,描绘了植物,也描写了昆虫,飞鸟;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真是生机盎然,跟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形成了鲜明对照。

现实生活中的“百草园”是什么景观呢?周作人有一本书,叫《鲁迅的故家》,其中有一章就叫“百草园”。据周作人介绍,百草园就是绍兴新台门周家后面的一个荒园。园南头的一片是废地,有一个刷马桶的池子。右面有一个瓦屑堆,比人还高,堆的是一些修房屋剩下的废料。左边又是一个垃圾堆,放着四五口粪缸。你看,又是废地,又是土堆,又是粪缸,哪里有什么诗意!可见鲁迅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发挥了丰富的想象,才在纸上构筑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儿童乐园,以反衬私塾生活对儿童天性的扼杀,这就是“史”与“诗”的不同。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陈漱渝 鲁迅 厦门 中国文学 鲁迅逝世80周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