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朱小群:让“有形的手”更公平

2016年08月19日 09:13 | 作者:朱小群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已有“顶层设计”,如何使之真正“落地生根”,还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

朱小群

朱小群

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在市场体系建设中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连提18个“不得”,在《反垄断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公平市场竞争的政策方案,必将促使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协调,提高中国的市场化程度。

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公平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也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条件。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今年1-5月,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6%。

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9%,比前四个月回落1.3个百分点。

有观点认为,当前民间投资下降,或许与“市场环境不太友好、缺少公平竞争”有关。换言之,当政府以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时,一旦存在可能导致缺乏公平竞争的政策倾向,或将促使市场逐渐失衡,继而引发民间投资者对市场环境的担忧。

民间投资增速之所以回落,一方面是因为近年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下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与某些行业放开力度不够大有关。

从国务院派出督导组的调研情况来看,当前,仍有一部分领域对民间资本在准入上放得不够开,存在不少“弹簧门”、“玻璃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资本的进入。

其中,不乏有部分政府为达到地方保护、区域封锁的目的,出台排除、限制竞争的政策措施所造成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正是由于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驱使下,利用行政垄断的特权,搞地方保护和区域封锁、设立行业进入壁垒、对某些企业违规给予优惠政策等等。比如产能过剩问题,就与一些地方政府单纯追求以GDP规模为目的的政绩观有关:一方面通过各种违规的土地、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大搞招商引资,重复投资和生产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过度补贴和扶持政策,使得一批“僵尸企业”不是努力创新从而获得新生,反而将注意力集中到争夺资源和政策保护上。

这些做法不仅扭曲了要素价格,导致资源错配,而且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资源。

让“顶层设计”真正“落地生根”

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可以防止政府过度和不当地干预市场,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目前经济增速下滑的大环境下,一些地方的保护主义苗头可能重现,内资与外资大企业借市场支配地位破坏竞争的现象也会出现。同时,各地也有一些不合理的损害竞争公平的优惠措施需要得到清理。

因此,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建立,可以说是多管齐下化解复杂问题的有力手段。

其实,打破各地行政性垄断,多年来一直得到强调和重视,也有很多成绩,而目前需要推动的一个突破口是结束地方政府在提供优惠、补贴等方面的混乱状态。不当的税费优惠和财政补贴对全国统一的税收和财政秩序会构成重大破坏,既会不断以错误方式加剧地区发展不平衡,也会蓄养出一些“僵尸企业”。借此机会清理这些不当行为,对于化解产能过剩、激励微观主体创新创业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方兴未艾,其核心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两者各司其职、各就其位是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创新驱动发展已是共识,市场是创新的平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竞争是创新的动力,没有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切皆成空谈。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建立和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既是政府转变职能的现实需求,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制度保障。

公平竞争不仅是调整地方政府和本地区企业之间的关系,还要调整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尤其针对地方政府的无序竞争行为开刀。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争相希望能把企业、资金等引到本地,并为此而出台会对市场产生扭曲作用的地方性措施。这种低效竞争不仅不利于企业效率的提升,而且加剧了地方资源和环境压力。这样的问题需要在国务院、省的层面通过合理的顶层设计来解决。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已有“顶层设计”,如何使之真正“落地生根”,还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

一是要打破观念上的束缚。一些领导干部依然有“政府包揽”的思维定式,说起公平竞争头头是道,做事却难以避免思维惯性的影响。

二是要细化具体措施。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制定具体详细、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让制度切实落地。

三是要加强外部监督。除了做好内部自查自纠,更需加大信息公开,开辟外部监督的各种渠道。

四是要强化责任追究。严格追究失职渎职、违法违规人员的责任,保障政府公信力和市场主体的切身利益。

此外,还要加大舆论引导力度,促使全社会增强公平竞争意识,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为经济发展释放新的活力。

(作者系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专职研究人员)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朱小群 有形的手 民间固定资产投资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