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情怀是大学不可或缺的底色

2016年08月22日 16:54 | 作者:杨国营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 

8月,无数高三毕业生圆了大学梦,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然而却有这样一批学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未录取通知书”。

这份特别的“未录取通知书”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出,对象是广东和浙江参加该校综合评价测试而未被录取的2100多名学生。“未录取通知书”内有该校校长徐扬生的一封信,对学生多有慰勉之语,此外还有一本印着港中大(深圳)标识的紫色笔记本,本子上还印有徐扬生书法作品“天下无难事亦无易事,人生有苦时方有乐处”。据报道,不少见到“未录取通知书”的家长直言“感动得想哭”。在新闻评论区,网友几乎是一边倒地点赞;不少媒体也专门发声,称赞此举“冲淡教育功利心”,是“同学仍需努力”式的勉励。

一纸“未录取通知书”,何以受到公众几乎一边倒的赞誉?这是因为透过一纸通知,让人们看到了对人的价值的尊重,感受到了来自教育者的一种有温度的精神感召。简而言之,它让人们触摸到了一所大学的人文情怀。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煽情常有,情怀却不常有;正因稀有,才显得愈发珍贵。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情怀是一个多少有点奢侈的话题。在不少人眼中,当下的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后,所有的过程只为那个最后结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北大考试院院长秦春华日前撰文,谈到参与自主招生面试的经历,称那些通常被认为很优秀的孩子“像一个模具打造的家具”。其实,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一家之言,也并非中国教育独有的问题。去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出版《优秀的绵羊》一书,指出美国精英教育已陷入误区,这套系统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无论“优秀的绵羊”还是“一个模具打造的家具”,都尖锐地指出了一个问题:功利教育扭曲了学生作为人的价值。

最近,有媒体公布了国内几所名校今年“抢”到的“高考状元”人数,还分出了高下。其实,类似的戏码年年都在上演。“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不仅是两千多年前孟子眼中的人生乐事,也是今天无数大学的共同追求。但何谓英才?大学又该如何选拔、培养英才?继续“唯分数论”,继续培养“优秀的绵羊”?这是每所大学必须面对和深思的命题。

一所大学该有的情怀,概括来说,应该包括培育英才、关爱师生、守望学术、捍卫公平、浇灌梦想,等等。具体来说,尽可能公平合理地分配招生名额,给出身农村或家境贫困的学生多一些改变命运的机会,给遭遇困难的学生以及时救助等,都是关于情怀的有力表达。

但现实总难尽如人意,个别大学的一些表现,更是不断挑战人文情怀的底线。据《华商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去年以“连续旷工”为由,开除该院罹患癌症的年轻女教师刘伶利。尽管法院认定学校的行为是非法解除劳动关系,也就是恶意解雇,但直至刘伶利近日去世,校方仍未履行判决。

“市侩冷血”“缺少最起码的人文情怀”……舆论场中,对校方的批评可谓众口一词。爱护师生,保障其合法权益,是一所大学应有的基本情怀。试问:如果大学以这样一种方式对待自己的教师,学生们耳濡目染,走上社会之后,又将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对待他人?如果说一纸“未录取通知书”传递的是教育者对人的价值的尊重,一纸“开除决定”体现的恰恰是对人的价值的漠视,给学生做出了错误的示范。

公众对大学的期许,绝不是冷漠自私的教育机构,或是造假频发的学术组织。不论社会大环境如何,大学都不应被功利渗透、被市侩裹挟,而应该是守望情怀的一方净土。毫不夸张地说,在组成一所合格乃至一流大学的拼图中,情怀是不可或缺的底色。(杨国营)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大学 情怀 未录取通知书 香港中文大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