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张熊扇面画:紫藤花开 清风徐来

2016年08月25日 14:27 | 作者:李笙清 | 来源:中国商报
分享到: 

在不知电为何物的中国古代,扇子是人们招风引凉的重要用具,且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最初的功能主要是用于礼仪,后来逐渐从地位和权力的象征转变为“御热含风细”的纳凉消暑工具。小小的扇子便于携带,舞动清风驱热取凉,又具有一定的风雅之韵,故一直深受附庸风雅的文人雅士亲睐,扇子的方寸之地,亦成为历代书画家不吝笔墨恣意挥洒的地方。自宋代以来,许多著名画家都是扇面书画的高手,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扇面书画作品,如北宋徽宗赵佶的《枇杷山鸟图》,南宋梁楷的《秋柳双鸦图》、夏圭的《遥岑烟霭图》等,均为扇面画的传世经典之作。明清时期,扇面画艺术得到极大发展,风格流派异彩纷呈,涌现出众多扇面画翰墨丹青妙手,海上画派名家张熊就是其中卓有成就的一位,一生留下大量的扇面画传世珍品。


d164dfee-10a8-44e4-b595-0e5652848e9f


QQ图片20160825142510




张熊(1803年至1886年),字寿甫,亦作寿父。号子祥,晚号祥翁。张熊别号甚多,有鸳湖外史、鸳湖老人、鸳湖老者、鸳鸯湖外史、西厢客、清河伯子、髯参军等。秀水(今浙江嘉兴)人,长期流寓上海。为海上画派名家,与同时期的著名画家任熊、朱熊合称“沪上三熊”。

张熊擅画花鸟和山水人物,其花鸟画初宗恽寿平,后自成一家。张熊注重写生,功力深厚,画风“纵逸似周之冕,古媚似王武”,时称“鸳湖派”。他的这幅《锦帐垂珠图》团扇,直径25厘米,设色。画面构图规整有致,依照团扇特有的圆形布景,空间上实下虚,疏朗开阔,凉意满幅。紫藤属落叶攀援缠绕性大藤本植物,为百姓喜爱栽植的长寿树种,作者以之为题材,造型准确精微,风格细秀郁茂。画面右上,一根粗大的紫藤枝干从上垂下,蜿延回环。宽大的绿叶间,一串串丰腴饱满的紫藤花宛若串串玉珠,厚密兼有,或似风铃在枝叶间轻轻摇曳,或似玉珠渗出叶片低垂轻拂,姿态优美迷人,动感十足。观之良久,不禁想起李白吟咏紫藤的诗句:“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声,香风留美人。”

“锦帐垂珠”是清晚期画家笔下常见的题材,多见于立轴、扇面和镜心,体现了画家们对紫藤的一种偏爱之情。张熊画花卉,对紫藤尤其钟爱,并特意给其画室取名“银藤花馆”。在画法上,张熊将勾勒法与没骨法结合起来,枝干与茎蔓勾勒填彩,线勾茎枝、叶筋,笔力均匀,阴阳向背。花瓣则以笔头顿点,水墨着色晕染而成,片片花瓣融为珠串,浓淡相映,匀称调和,既有徐崇嗣“五色染就,不见避忌”的没骨之趣,又有恽南田“惟能极似,与花传神”的明快笔意。藤蔓以中锋勾勒,婀娜多姿,气韵生动。画面左下留白处有作者题跋:“锦帐垂珠,己巳秋九月既望,写于申江客舍。子祥张熊。”钤“张熊私印”白文篆书方印。书法工整端庄,笔画粗细匀称,遒劲有力而又不失秀媚之韵。己巳为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年),张熊已年近古稀,尚能泼墨绘事而不辍,其精神追求真是令人肃然起敬。纵观张熊八十四年的人生之路,性格耿直,澹泊名利,同治年间曾坚辞宫廷画师之征,与夫人钟慧珠一起潜心书画艺术,画坛比翼,以鬻画终其身。其间课徒授艺,从者甚众,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民国时期中华书局印行其课徒画稿二百余页。

团扇又名纨扇,一般是以竹木为骨架,薄质丝绸糊成,圆形有柄。“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宋代诗人王建的诗句,诠释了团扇仿佛为女人定做,深得闺阁佳人喜爱。唐代诗人刘禹锡曾作《团扇歌》:“团扇复团扇,奉君清暑殿。秋风入庭树,从此不相见。上有乘鸾女,苍苍虫网遍。明年入怀袖,别是机中练。”描绘了团扇在炎炎夏日招风纳凉的妙处,以及暑往寒来团扇被束之高阁的情景。方寸之地丹青留,扇舞清风凉气生。这幅团扇画敷色清丽柔和,枝叶婆娑,花朵如珠,清新活泼,形神兼备,夏日睹之,凉意顿生。在领略张熊精湛的绘画技艺的同时,亦可管窥到作者疏放豁达的心胸,以及充满美好情趣的艺术追求。

编辑:陈佳

关键词:张熊扇面画 紫藤花开 清风徐来

更多

更多